EN
https://www.gov.cn/

扶貧“接地氣” 脫貧有底氣——山西繁峙精準扶貧調查

2016-10-20 09:2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太原10月20日電(記者馬曉媛、王飛航)“山西小康不小康,要看太行和呂梁。”記者近日在位於太行山腹地的繁峙縣採訪了解到,當地在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中積極落實配套扶貧政策,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産業,層層分解壓實幹部責任。

上接“天線”下接“地線” 讓好政策落地生根

繁峙縣地處山西東北部,忻州市最東端,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屬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全縣401個行政村中有213個貧困村,不到21萬農業人口中有5萬貧困人口,13個鄉鎮個個都有貧困村。

“針對精準扶貧,縣裏最先做的就是政策‘適配’工作。”繁峙縣扶貧辦副主任宮世英説,通過研究整合上級政策、同時結合本縣實際,縣委縣政府先後制定出臺了十余項配套政策,形成了一整套扶貧“頂層設計”。

這些政策具體包括:3大規劃,即“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2016年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計劃;5方面的産業扶持政策,涉及生態脫貧、特色種植、畜牧業養殖、中藥材和光伏;3個扶智扶困實施方案,包括教育、衛生和技能培訓;3項脫貧責任分解文件以及2個考核辦法。

“中央、省、市出臺了一系列扶貧政策,如果解決不好‘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上級的好政策就會浮在空中,難以落地;如果政策不與本地實際結合,就會水土不服,難見實效,甚至害了百姓。”繁峙縣委書記孔保寶説,解決好政策的“適配”問題,才能讓上級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讓廣大貧困戶實實在在享受到好政策的陽光雨露。

一棵樹頂得上一畝田 産業扶貧因地制宜

繁城鎮趙家莊村是有名的白水杏生産村,杏是這一帶的富民“神器”。村民劉三白算得明白:一畝地一般種四五十棵杏樹,一顆杏樹就幾乎相當於過去一畝玉米地的收入。目前,趙家莊村周邊已有12個村發展白水杏種植2.3萬畝,年人均收入達萬元。

繁城鎮黨委書記王世偉説,趙家莊村一帶三面環山,背風向陽,晝夜溫差大,日照時數長,尤其適宜白水杏的生長。為了扶持這一産業發展,縣裏對每畝白水杏給予500元補助,同時投入300萬元扶持企業建設杏脯加工項目,有效解決了銷售難問題。

白水杏産業是繁峙縣推進産業扶貧的一個縮影。今年該縣共安排項目資金4200萬元,重點打造萬畝玉米豐産方、萬畝小雜糧、萬畝中藥材、萬畝白水杏、萬畝乾果經濟林、萬頭安格斯肉牛、萬隻恒芪肉羊等七大基地,同時大力扶持加工項目建設,真正形成産業鏈以帶動農民增收。

“要實現脫貧,發展富民産業是基點。繁峙在産業扶貧上充分結合地區實際和群眾意願,宜糧則糧,宜果則果。”繁峙縣委副書記姚力山説,比如繁城鎮、砂河鎮、下茹越鄉有幹鮮果種植傳統,又靠近縣城,因此重點發展幹鮮果種植,集義莊鄉、光裕堡鄉等地更近山區,無霜期短,更宜發展小雜糧産業。

“可以説,每發展一個産業都經過了充分的調查研究,都有一定的地區基礎條件,都有具體的扶持措施和實實在在的投入。”姚力山信心十足地表示,在産業的支撐帶動下,繁峙縣完成“十三五”期間脫貧任務沒有問題。

任務分解挂圖作戰 幹部責任不“懸空”

從去年8月擔任岩頭鄉安頭村第一書記以來,29歲的楊永嘉就很少有閒的時候。今夏,他剛幫村裏2個貧困戶大學生申請了補助。“現在縣裏有了好政策,貧困學生各類教育都由政府補助,以前上大學是一次性給5000元,現在是連續四年每年給2000元,持續幫扶保證了這些娃都能安心上學。”

針對貧困群體在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的現實困難,繁峙縣出臺專門政策進行幫扶。宮世英介紹,除教育扶貧方案外,繁峙還出臺健康扶貧方案,實現了貧困戶在縣裏看病不花錢;出臺勞動力技能培訓方案,整合各部門資源開展培訓,幫助貧困戶就業;對一些特困家庭則實行政府兜底保障。

“如何讓貧困群眾從好政策中切實受益,還要靠責任的層層落實。”孔保寶説,為了壓實責任,縣委縣政府將各項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個層面的幹部,同時出臺考核辦法,對各級幹部進行考核。此外,該縣還實行“挂圖作戰”,規範了脫貧産業分佈圖、貧困情況分佈圖等六張圖,使任務更加直觀具體。

對於不斷強化的責任落實,楊永嘉深有體會。“比如對第一書記的日常考勤管理十分嚴格,無故脫崗就要批評整改,如果年度考核排名後三位還將在全縣通報。”他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