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從青島製造看中國製造如何邁過“八大關”?

2016-10-21 17:0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青島10月21日電(記者 于佳欣、劉寶森、徐冰、席敏)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青島的風景名勝“八大關”最能體現這一特色。韶關路、嘉峪關路、正陽關路……這裡縱橫著八條以著名關隘命名的道路,故得名“八大關”。

爬坡過坎闖關成功,方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透視青島製造的探索,能給正在轉型升級、由大變強的中國製造帶來一些啟示。

基礎關:不少“關鍵環節”仍需打通

國盛之基,在於製造;製造之興,在於強基。

“製造業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和産業技術基礎,這‘四基’能力薄弱,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製造業質量提升和創新發展的癥結所在。”工信部規劃處處長姚珺如是説。

基礎薄弱一直都是我國工業發展的痛點。儘管我國的工業機器人應用程度已經很高,但精密減速機、控制器、伺服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大部分仍需依賴進口,佔到整體成本的70%以上,導致中國企業很難在國際競爭中勝出。

在走訪的青島企業中,記者也發現,一些大型製造企業的創新走在前列,但有的關鍵零部件還需進口。

儘管我國已自主掌握高鐵生産的整套技術,但有些重要軸承和特殊的鋁合金及鋼板,由於國內沒有特殊材料,每年還需進口。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有關技術負責人説,我們仍有短板,不能懈怠,更不能自滿。

基礎技術研究是“四基”中的基本。“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而實際上我國的基礎研究佔研發的比例在過去20多年中,一直在5%左右徘徊,與經合組織國家5%到20%的標準依然有較大差距。

值得關注的是,記者調研發現,不少青島製造企業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主動加大研發和自主創新,不斷縮小差距。

致力於橡膠産業的青島軟控股份公司,為了加強基礎研究,建立了中國橡膠輪胎行業唯一的基礎研究機構和世界級橡膠行業高水平實驗室,目前已經填補了國際空白專利100余項。

《中國製造2025》規劃已把工業強基作為重點實施的工程之一。青島科技大學副教授姜銘建議,要以産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將新的技術元素及時納入“四基”發展。

創新關:過硬技術是企業競爭的“王道”

從傳統的家電製造商,到高精度醫療設備,再到城市智慧交通,海信集團一直踐行著“技術立企”這一理念。

“技術創新跟不上,就沒有生存空間。”海信集團副總裁湯業國説,“所有的産業都是從技術開始,不掌握技術絕不能幹!”

儘管加快創新已成為我國製造企業的共識,但原始創新少、核心技術落後依然是我國製造業長期存在的問題。

《2015中國工業發展報告》中相關外匯數據顯示,到2013年,我國向海外支付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210億美元,從海外獲得僅有9億美元,差距懸殊。

唯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躍居發展高地。

近些年,海信堅持創新,打造行業標準。“海信在LED背光及ULED顯示領域累計申請國內專利170余項,國外專利15項,獲得歐洲及美國專利授權,主持制定了相關國際標準。”海信集團品管部副部長朱淑琴告訴記者。

致力於海洋生物産業的明月海藻集團,已在海藻酸鹽醫用敷料生産上實現國産化,打破國外在技術和價格上的壟斷。董事長張國防感觸頗深:“創新有可能找死,但不創新便是死路一條!”

一些專家建議,在創新中,政府部門要更加注重引導創新要素流動和聚集,搭建加強創新交流合作平臺,促進核心技術突破的“生態系統”的形成。

目前,青島確定了中科系、高校係、央企係和國際係“四條主線”集聚高端創新要素,從中科院、知名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及國際高端研發機構引進創新資源。

人才關:沒有一流人才就沒有一流製造

造物先造人。

在青島,既有郝建秀、許振超這樣的工匠級勞模,又有以張瑞敏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企業家,才成就了青島製造的品牌。

先進製造業的創新發展,既需要高端研發人才,也包括精湛工匠人才,更需要企業家團隊。

“一流的製造業要靠一流的人才。”姚珺説,工業化水平提高對工人素質和創新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國産業工人人力資源還不能適應新興産業發展要求,成為製造人才短板。

為加大人才培養,青島市通過“211計劃”加大對人才的引進。“2”是引進2000名高端人才,基本上是院士、教授級別的;一個“1”是引進1萬名緊缺重點人才,基本是博士級別的;再一個“1”是引進100萬名支撐人才,基本是本科以上的。“十三五”時期,青島人才總量將達到165萬名。

引進後的重點在育。“一個城市的高度不在摩天大樓多高,很大程度在於大學水平。”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説,未來青島要有國際一流的學校和學科。

“沒有好企業家,就沒有好企業。”青島市經信委主任項陽青認為,目前青島還要進一步加強對企業家的培養,“我們要努力做到,在青島有無數個張瑞敏出現。”

質量關:製造業由大變強的一道生命線

中國製造,質量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一直以來,質量問題都是制約製造業發展的瓶頸。據近年來的統計,我國製造業每年因質量問題直接損失上千億元。

“質量是製造業發展的生命線,是支撐經濟轉型升級的基石。”賽迪規劃研究所副所長程楠説,中國要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必須過質量這一關。

在質量關上,青島的“五朵金花”企業名不虛傳。“砸出來”的海爾,“逼出來”的海信,“燒出來”的雙星,“停出來”的青啤……質量意識已經深深刻進青島製造人的心中。

在有著百年曆史的青島啤酒廠,“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原則已經融入所有職工的血液中。為了保證産品質量,青啤設計了包括水、微生物、釀造工藝等多個環節在內的1800多道質量檢測點,實現了層層檢測無盲點。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製造業也要實現從依賴資源價格和人力成本的低價競爭優勢,轉向依靠質量升級和品種優化的競爭優勢。

隨著技術進步,自動化和智慧化成為提高産品質量和生産效率的手段之一。雙星集團於今年6月新投入使用了智慧化生産線,單臺設備的産出率提升50%,産品不良率降低了80%以上,合格率達到99.8%。

提升質量,標準先行。定位於“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本土優勢”的青島,積極推動“標準+”建設,目前由青島市承擔、主持的國家級和國際級標準制定有25項,在同類城市中排名第一。

“未來要更加強調新的技術革命對提高質量的促進作用,用工業4.0的信息化、智慧化的新技術、新方法,更好地解決質量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説。

智慧關:製造業脫胎換骨要跨的一道坎

製造業該以何種姿態迎接互聯網時代的衝擊?

“不觸網就死亡!”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如此回答。

“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現代工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推動廣大製造企業産業模式的升級換代。“能否闖過智慧關,不僅關係企業能否挖掘新動能,更是傳統製造業要邁過的一道生死關。”帕勒諮詢公司董事羅清啟説。

他認為,兩化融合立足於兩種模式:一是産品智慧化製造,二是商業模式再造。

將互聯網思維融入工業生産,培育新的生産方式和産業模式,甚至顛覆組織管理,在青島的多家企業已經悄然展開。

曾經的傳統服裝生産企業紅領集團,在工業與互聯網的融合中,如今已經搖身變成了“魔幻工廠”,西服定制從最初的個性設計到最後的成衣配送壓縮到七天。當下,紅領正在向工業製造方案提供商轉型。

海爾則用互聯網思維,對整個企業的商業模式和管理架構進行了重塑。現在的海爾,沒有層級,只有平臺主、小微主、創客三種人,被視為改變公司治理結構的互聯網企業。

從工人到機器人,從孤島生産到智慧互聯,從大規模製造到大規模定制……青島製造正逐步形成較為完整的智慧生産體系。

轉型關: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正處在發展方式轉變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需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轉型發展。

“我國製造業産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産業産能過剩和新興産業供給能力不足並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説,推動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重點、難點和出路都在製造業的轉型升級。

曾經是一個傳統的老工業城市,青島如今的産業佈局卻煥然一新。這主要得益於幾年前青島市推進具有前瞻性的老城區搬遷,加速了産業格局再造。

青島市北區是搬遷地區之一。截至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012年的109家減少到現在的72家。借助這次搬遷,市北區産業發展重新定位,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物流、商貿、酒店等現代服務業。

通過去舊、促新、減負,青島市對10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進行了搬、關、轉,並促進了節能環保、海洋生物醫藥、3D打印等新産業的發展。

“對青島而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必然趨勢。我們有信心把青島製造業供給側體系的效益提得更高、質量提得更好。”李群説。

環保關:走向綠色發展的必由途徑

在青島啤酒,將啤酒生産過程中的蒸氣冷凝水收集起來,利用冷凝水的餘熱生産冷卻麥汁用的冰水;回收發酵過程中的二氧化碳,進行液化貯存,用於啤酒灌裝、過濾等生産……

這大大降低了啤酒生産過程中的能耗,實現了生産的綠色低碳化。

在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下,如何突破環保關,成為越來越多製造企業的考慮。有資料顯示,我國資源利用效率低,單位GDP能耗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

工信部部長苗圩説,要堅持把綠色發展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實現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製造轉變。

綠色製造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和推廣;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製造業資源利用效率。

青島軟控股份借助青島董家口港口優勢,推出了董家口循環經濟綠色一體化項目,打造全球新材料橡膠生産基地。在這一項目中研發出的高性能橡膠新材料,滾阻相對傳統輪胎降低26.5%,實現每100千米節油0.56升。

“綠色製造要強化産品全生命週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周濟説。

活力關:讓中小企業後勁不斷迸發

執著忠誠,踏實肯幹……青島成長起一批優秀的製造大企業,引領著青島製造的發展。然而,“大樹底下不長草”,青島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還存在著中小企業發展活力不足、市場化程度有待提升等問題。

製造業的發展,既需要龍頭企業的帶領,也離不開中小企業的活力,只有“百花齊放”,才能“春色滿園”。

以中小企業為代表的民營經濟創造了全國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就業,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青島市科技局局長姜波介紹,為了促進小微企業發展,近幾年,青島通過孵化服務,産生一批小微企業,並大力實施“千帆計劃”,扶持2000家,帶動1萬家科技企業,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從漫灌到滴灌,聚焦精準服務。

當然,市場的活力不僅來自於政策扶持,更需要政府加大簡政放權力度,主動做好服務。

在簡政放權上,青島一直在積極探索。青島市有關負責人説,青島將按照國家要求持續在提高效率、簡政放權方面發力,為企業減負。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