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從青島製造看中國製造如何邁過“八大關”?

2016-10-21 17:0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青島10月21日電(記者 于佳欣、劉寶森、徐冰、席敏)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青島的風景名勝“八大關”最能體現這一特色。韶關路、嘉峪關路、正陽關路……這裡縱橫著八條以著名關隘命名的道路,故得名“八大關”。

爬坡過坎闖關成功,方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透視青島製造的探索,能給正在轉型升級、由大變強的中國製造帶來一些啟示。

基礎關:不少“關鍵環節”仍需打通

國盛之基,在於製造;製造之興,在於強基。

“製造業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和産業技術基礎,這‘四基’能力薄弱,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製造業質量提升和創新發展的癥結所在。”工信部規劃處處長姚珺如是説。

基礎薄弱一直都是我國工業發展的痛點。儘管我國的工業機器人應用程度已經很高,但精密減速機、控制器、伺服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大部分仍需依賴進口,佔到整體成本的70%以上,導致中國企業很難在國際競爭中勝出。

在走訪的青島企業中,記者也發現,一些大型製造企業的創新走在前列,但有的關鍵零部件還需進口。

儘管我國已自主掌握高鐵生産的整套技術,但有些重要軸承和特殊的鋁合金及鋼板,由於國內沒有特殊材料,每年還需進口。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有關技術負責人説,我們仍有短板,不能懈怠,更不能自滿。

基礎技術研究是“四基”中的基本。“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而實際上我國的基礎研究佔研發的比例在過去20多年中,一直在5%左右徘徊,與經合組織國家5%到20%的標準依然有較大差距。

值得關注的是,記者調研發現,不少青島製造企業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主動加大研發和自主創新,不斷縮小差距。

致力於橡膠産業的青島軟控股份公司,為了加強基礎研究,建立了中國橡膠輪胎行業唯一的基礎研究機構和世界級橡膠行業高水平實驗室,目前已經填補了國際空白專利100余項。

《中國製造2025》規劃已把工業強基作為重點實施的工程之一。青島科技大學副教授姜銘建議,要以産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將新的技術元素及時納入“四基”發展。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