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莫給環保數據“戴口罩”

2016-10-27 07:28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環境改善和群眾感受直接相關,只能拿真實的數據贏得公信力,以切實的進步增強群眾獲得感

隨著秋冬季節到來,許多人早上起床後先要看看手機裏的空氣質量數據,才能安心出門。但近日一則給空氣採樣器“戴口罩”的新聞,卻讓人不安:我們每天查看的監測數據,竟也有“受污染”的威脅。據報道,西安市環保局長安區空氣質量監測站站長偷配監測站鑰匙,用棉紗堵塞空氣採樣器,干擾監測數據。目前,5名涉事者已被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事實上,環境監測數據造假,並非個案。據統計,僅在2015年,全國共發現2658家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存在不正常運行、弄虛作假等問題,有17省區市立案78起。諸如“戴口罩式”的造假術,在很多地方也有不同版本,有的將採樣管插入礦泉水瓶,有的在監測軟體上留“後門”……以前造假主體多是企業,這次西安環境數據造假事件之所以讓人震驚,在於本該為數據真實性把關的環保部門監測人員,竟然也成了“內鬼”。這不僅讓人懷疑一些地方環境治理的決心,也對環保部門公信力造成了損害。

環境監測數據是環保工作的基礎,數據不準確,治理策略就很難對路。在環境數據上做手腳,從企業角度講,一般是因為利益驅動而不重視環保;環保部門牽涉其中,恐怕更多是因為相關官員只是把環保視作政績工具。無論出於政績考慮、迫於考核壓力,還是背地裏有什麼利益關聯,如此玩“小聰明”,編造、篡改監測數據,到頭來絕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

道理很簡單,給環保數據“戴口罩”,在空氣質量並無實質性改善的情況下無異於掩耳盜鈴。公眾對環境質量的判斷基於兩方面的經驗,一是環保部門公佈的監測數據,一是個人的直觀感受。如果監測數據反映的空氣質量和公眾感受出現較大反差,甚至截然相反,那麼必然會引起公眾的質疑和不滿。

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態度是嚴肅的,有關部門也建立了相關可行的制度,對造假的態度都是零容忍。比如,空氣質量監測網和國控重點污染源監測系統等,通過在線實時監測,可以及時發現異常數據。西安長安區給空氣採樣器“戴口罩”造假事件,也正是國家環境監測總站在“飛行檢查”時主動發現的。

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提升幹部對環境監測數據嚴肅性的認識,剔除那種認為“改個數字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的觀念,還需要加大問責力度。事實上,對黨政領導幹部利用職務影響,“指使篡改、偽造生態環境和資源方面調查和監測數據的”行為,相關法律規定上早有了明確的責任追究。此次西安造假事件中5名涉事者將交由司法機關處理,這對各地各級環保部門也是一個警醒。

環境質量事關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環境改善和群眾感受直接相關,只能拿真實的數據贏得公信力,以切實的進步增強群眾獲得感,心存僥倖、利令智昏的造假,只會害人害己。(智春麗)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