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市場化改革促農民增收

2016-10-28 09:36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東北地區新玉米收購旺季即將到來,這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以來的首次玉米收購——
市場化改革促農民增收

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進展如何?怎樣讓改革既能引導市場又能保障種糧農民的利益?27日,國家糧食局、中央農辦等部門有關負責人對這些熱點問題進行了回應。

破解産銷矛盾:

收儲制度改革意義重大

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生産從2003年的8164億斤增加到2015年的12429億斤,實現連續12年增産。去年,全國玉米産量接近4500億斤,其中東北四省區玉米産量在2000億斤以上。

2007年以來,國家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實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對保護農民利益、穩定糧食生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近年來國內外糧食供需形勢的發展變化,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也面臨一系列矛盾和問題,玉米産銷矛盾較為突出。

“在過去的玉米收儲中,玉米收購價格提高,收購量逐年遞增,庫存不斷積累。玉米收購主體單一,不利於培育多元市場收購主體,玉米價格不能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係。”中央農辦一局副處長李文明介紹,由於國內糧價高企,玉米及其替代品大規模進口,加劇了糧食供需階段性、結構性矛盾。同時,下游加工轉化企業成本上升,普遍經營困難、開工不足,“鏈頭不活,全鏈打結”,難以持續帶動農民增收。

“實施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不僅事關當前,而且影響深遠。”李文明指出,實行市場定價,不僅有利於引導種植結構調整,進一步促進東北玉米生産向優勢産區集中,而且有利於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調動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積極性,增加玉米加工轉化的規模,進一步推動玉米産業鏈上下游健康協調發展。從長遠看,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實現優質優價,促進下游養殖業和糧食加工業發展,可以促進農民增收。

市場運行平穩:

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進展順利

為推動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在使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同時,綜合考慮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産業鏈協調發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産者補貼制度”。

今年3月下旬,東北地區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

國家糧食局調控司司長周冠華介紹,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將實現玉米價格由市場決定,真正反映市場供求關係;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不再由中儲糧總公司作為執行主體組織臨時收儲,而是由多元市場主體隨行就市收購農民出售的玉米;建立玉米生産者補貼制度,保持東北優勢産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

“從目前來看,前期市場價格基本符合各方面預期,玉米加工企業入市意願明顯增強,購銷比較活躍。”周冠華介紹,總體看,當前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各項政策措施推進順利。

防止出現賣糧難:

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

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即堅持市場化取向的改革與保護農民利益並重。而如何實現二者的平衡,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

專家指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最終目的在於恢復市場定價在糧食價格形成中的決定作用。要想讓市場定價,價格就必須由市場形成;要想形成市場,就要有足夠的市場主體進入市場。把多元市場主體激活,成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關鍵所在。

國家糧食局副局長盧景波介紹,在未來改革中,東北四省區將進一步強化産銷銜接,搭建銀企對接平臺,提前安排收購倉容,指導農民均衡售糧,積極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切實做到有人收糧、有錢收糧、有倉收糧,防止發生農民“賣糧難”。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糧棉油部副總經理李楠表示,農業發展銀行將根據玉米收購貸款需求,對中央大型糧食企業、地方國有及其控股企業,以及信用狀況好、産品有銷路、符合貸款條件的購銷貿易和加工企業,積極給予支持。

“商業性金融機構也將積極為市場化糧食收購主體提供信貸支持,確保市場化條件下東北地區玉米收購貸款需要。同時,探索建立貸款資金供應和風險防範新機制,提高糧食企業抗風險能力。”盧景波説。(記者 李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