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吉林:打造“水生態”力作

2016-11-07 11:31 來源: 吉林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打造“水生態”力作
——我省推進“綠色小水電”建設紀實

“生態建設,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用這12個字來評價我省“綠色小水電”建設可謂恰如其分——

2015年4月11日,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攝影家協會、登山協會以及長白縣十三道溝、十四道溝的老百姓紛紛來到鴨綠江畔,目睹了二十多年不見的成批候鳥在此築巢安家。良辰美景,魚動鳥飛,誰能想到,“長白縣小水電代燃料工程”為此立下汗馬功勞。

同年7月2日,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在全國率先通過小水電代燃料生態示範縣驗收,一顆明珠在長白山上閃耀。

星羅棋佈小水電,熠熠生輝景更新。我省水能資源豐富,主要分佈在東部通化、白山、延邊、吉林等4個市(州),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574.4萬千瓦。目前,我省有6個縣級小水電網,分別在通化縣、臨江市、長白縣、撫松縣、靖宇縣和安圖縣,截至2015年末,已建成66千伏輸電線路1360公里,擁有66千伏變電所(站)56處,總容量395120千伏安——建設“綠色小水電”,正在成為我省保護生態、綠色發展的一次成功嘗試。

從重視新建項目轉變為更加注重對原有電站的增效擴容改造和持續利用,從強調發電功能轉變為更加重視發揮水電站的綜合利用、生態功能和環境效應,從注重經濟效益轉變為更加重視地方發展和農民利益……我省積極推進綠色小水電建設,正在打造一批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經濟合理、管理規範的綠色小水電站。示範帶動,保護環境,一次事關全省“水生態”大局的攻堅戰役在白山松水間悄然打響。

“小水電代燃料”:一次思想觀念和生産方式的深刻變革

小水電在我省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吉林省小水電的發展,從以木質水輪機帶小發電機發電發展為鋼質水輪發電機組,從一兩座發展到上百座,從幾十千瓦發展到上萬千瓦,如今,我省小水電站像顆顆夜明珠,在長白山區的青山綠水中散發光輝,溫暖四方,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幸福生活。

説起“小水電代燃料”,還得從頭説起——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位於吉林省東南邊陲,地處長白山南麓和鴨綠江源頭,是全國唯一的朝鮮族自治縣。隨著國家制定封山育林政策,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亂砍盜伐得到了懲罰,原木儲量得到了限制,長白歷史上最大的産業大軍——伐木工人變成了護林工人。但是,幾千年來刀耕火種的傳統習慣,尤其是長白人曾引以自豪的能就地取材的生活方式,在短時間卻難以改變,這成了一道難題。

“小水電多一度,二氧化碳就少一度。”這是業內公認的一種説法。有專家指出,在三大清潔綠色能源中,目前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的技術是比較成熟的。小水電是國際公認的可再生能源,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增加了小水電裝機,改善了農村能源結構,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

我省境內有五大水系,900多條河流,經勘察可建電站600座以上,總裝機500多萬千瓦,位居我國“三北”前列,充沛的水利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綠色小水電”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小水電,有人説它小,因為它的裝機容量實在不大,不到5萬千瓦;有人説它影響大,因為它參與改寫了我省山區農民點燈用油、磨米用牛的歷史。

“小水電代燃料生態示範縣實施後,不僅可解決農民生活燃料問題,而且有利於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項目區配套實施了改廚、改灶、改廁、改電、改水和綠化、美化、亮化、凈化的‘五改四化’工作,農戶的生産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省地方水電局局長許歌辛對記者如是説。

綜合效益凸顯:“一舉三贏”的生態嘗試

在採訪中,省水利部門的專家向記者介紹:2006年,長白縣開始小水電代燃料項目建設,到2016年10月,該縣共建設完成5處代燃料電源工程,項目代燃料戶達1.6萬戶,佔全縣農村居民的94.8%,遠遠超過國家要求的60%以上的代燃料縣達標標準,使該地每年減少木材消耗量7.6萬立方米,減少有害氣體及污染物排放5萬噸,保護森林植被面積5.4萬公頃,被國家確定為長白山生態功能區。

實施小水電代燃料生態示範縣工程,不僅生態效益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讓人拍手稱道。長白縣望天鵝風景區屬於國家AAA級風景區。景區位於十四道溝鎮十五道溝峽谷內,由於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如今景區內樹種繁多、鳥語花香、怪石林立、飛瀑競瀉。

雖然小水電代燃料項目規模不大,但涉及區域水能資源開發,涉及千萬農民利益,還涉及到項目區域人民生命財産安全。農民紛紛用電做飯、取暖,告別了煙熏火燎的傳統生活方式,過上了乾淨、衛生、健康的新生活,並節省了生活燃料費支出,減輕了農民負擔。

採訪中,長白縣十四道溝鎮望天鵝新村農民王曉軍的“經濟賬”很有説服力:原來,他家年用電量360千瓦時,電費支出189元,其它年生活燃料費(薪柴、液化氣、煤等)支出1050元。實施以電代燃後,他家年用電量1200千瓦時,電費支出384元,其它年生活燃料費(薪柴、液化氣、煤等)支出450元。前後相比較,現在少支出405元。

同時,項目區大幅減少燒柴、燒煤,有效減少有害氣體排放,減少對森林植被的破壞和煙粉塵對周邊生態環境的污染,從根本上取得了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不反彈的生態效益,保護了森林資源,涵養了水分,改善了項目區生態環境面貌……

近年來,我省一直積極推進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已建成12座代燃料電站,實現代燃料戶39201戶。目前,全省在建的小水電代燃料項目共有4個,分別為白山市西北岔水電站、安圖縣光明三級水電站、琿春杜荒子2號水電站、撫松縣雙河三級水電站,總裝機16950千瓦,目前已完成投資1.41億元,佔工程總投資的58%。

一舉三贏,打破瓶頸;山清水秀,柳暗花明。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力地推動了長白旅遊産業快速健康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近年來,該縣被評為最值得向世界推介的50個“中國最美的小城”,被授予“中國最佳民族生態旅遊名縣”“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明星縣”等稱號。

以林蓄水,以水發電,以電護林,以林涵水——生態發展的良性循環,使“小水電代燃料”成為我省“水生態”建設、人水和諧發展的又一經典力作。

立法先行:讓“綠色小水電”健康發展扮靚白山松水

“綠色小水電”,在白山松水間閃耀,成為我省“水生態”這篇大文章最亮麗的段落。

事業發展,立法先行。省地方水電局一直重視水電行業的立法工作。1994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制定頒布了《吉林省農村水電管理條例》,使農村水電工作步入規範化和法制化管理軌道;1997年制定了《吉林省農村水電系統水電站標準化管理》、《吉林省農村水電系統電能計量標準化管理》等6項標準化管理條例;2008年出臺了《吉林省水能資源開發利用條例》;2009年省政府又以正式文件下發了《吉林省水能資源開發利用權有償出讓若干規定》,對全省依法管理農村水電,實現水能資源有序、有限、有償開發,促進水電事業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綠色水電,生態發展,良性循環,這是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省地方水電局近年來開展的重要項目之一。有立法“保駕護航”,我省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更是碩果滿枝:目前,全省已建農村水電站259座,總裝機581.2兆瓦;在建電站8座,總裝機容量86.6兆瓦。吉林省“十二五”電氣化縣共25個電源工程,已有21座水電站建成投産發電,投産裝機容量41兆瓦。

捷報頻傳,我省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進入佳境——共有長白、撫松、靖宇、臨江、敦化、安圖、琿春、樺甸、集安等9個縣(市)被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批准為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

建設“綠色小水電”,還要節能降耗,方能實現可持續發展。2015年,我省開展並完成了17個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項目建設任務,通過發行水輪發電機組、更換自動化設備,提高水電站發電效率,實現了單站年發電量增加20%的目標……2012年9月,全國農村水電安全生産標準化管理培訓班在撫松縣召開,水利部水電局領導和專家對我省水電標準化建設給予充分肯定和表揚。

打造“水生態”力作,白山松水間,“綠色小水電”正在釋放巨大生態效應。“十三五”期間,全省小水電工作結合我省農村水電實際,進一步解放思想,突出抓好“民生、平安、綠色、和諧”四個水電建設,強化水能資源管理,服務水生態文明,深化改革創新,一幅綠色發展、生態發展的宏大願景與壯闊藍圖正為我們徐徐展開……

“綠色小水電”——破解水利生態難題的吉林樣本,正在用勃發的生命力、創新力,打造吉林“水生態”的經典力作。(記者 翟勁濤 通訊員 邊境)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