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7日立冬:朔風起,萬物藏

2016-11-07 14:5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記者 董峻)11月7日是2016年的立冬之日。

朔風起,地始凍,水始冰。一早,中央氣象臺很配合地發佈了今年下半年首個寒潮預警。7日至9日,我國中東部地區將出現明顯的大風降溫天氣。從東北、華北到黃淮,甚至再往南的江南、華南一帶,氣溫將下降6℃到10℃不等。

根據氣象學上“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在10℃以下”的入冬標準,在最北部的漠河、大興安嶺一帶,9月上旬就已進入冬季,10月下旬的北京也已迎來冬天,而長江流域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算入冬。

其實,作為24節氣的“立冬”更像個符號,告訴人們飲食起居、耕種收藏該按季行事了。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稱為“四立”,過去曾是重要節日。立冬這一天北方人習慣吃餃子、南方人則愛吃些雞鴨魚肉來“補冬”,但不論南北,人們都漸漸開始避寒藏暖、早臥晚起了。

立冬後草木凋零、蟄蟲休眠,北方的農作物就要進入越冬期,江淮一帶的“三秋”(秋收、秋管、秋種)也基本結束。如果立冬前後雨雪充沛,就非常有利於農作物越冬。所以農諺有“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場空”、“立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等説法。

總體來看,今年入冬時節的氣象條件對農業生産還算有利。據氣象部門預計,11月北方冬麥區大部氣溫正常、降水正常或偏少,利於小麥冬前生長;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偏少,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前期農田土壤過濕狀況將會得到改善;華南南部降水偏多,氣溫偏低,晚稻成熟收曬將會受到一定影響,但降水利於塘庫蓄水和秋冬種。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冬”是指“終也,萬物收藏也”。一個“藏”字,盡顯冬意。物盡藏、農事休、人貓冬,大概就是古人在冬季的常態了。《詩經·谷風》有雲:“我有旨蓄,亦以禦冬”,意思是説貯藏了許多過冬的菜。從我國傳統農作物的起源發展來看,這些冬貯菜應當是蔓菁、蘿蔔和大白菜之類的耐存蔬菜。

這一保持了幾千年的古老習慣正在快速消失中。就在一二十年前,每年秋季開始,北方的家家戶戶幾乎都會進行一場近乎儀式的群體性活動——大量購買冬貯大白菜和大蔥。陽臺、樓道、院子,有空間的地方就可能是貯菜之處。人們還把農田裏收穫的最後一茬蔬菜用鹽水和香料做成不易腐爛的腌菜。這些食物,一度是陪伴人們度過寒冬的“可靠伴侶”。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結構是以素食為主,蔬菜消費量巨大,每天平均大約有四成的食物攝入量是蔬菜。保障蔬菜供應、尤其是保障大中城市人們對蔬菜的需求,是一項全國性的動作——“菜籃子工程”。

“菜籃子”裏裝的都是新鮮菜,溫室大棚功不可沒。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光溫室技術在各地廣泛應用。如今,中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設施蔬菜生産大國,大約三分之一的蔬菜由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生産。從此,中國北方冬春季和南方夏秋季兩個蔬菜供應的“淡季”成為歷史。目前,全國36個大中城市的蔬菜自給率都穩定在80%左右。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