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徵更加明顯,傳遞哪些信號?

2016-11-07 18:2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記者 安蓓 陳煒偉 林暉)“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徵更加明顯。”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作出研判。

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發表演講,首次系統闡述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點。兩年來,中國經濟發生了哪些深刻變化?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徵更加明顯這一判斷,釋放了哪些信號?

新常態特徵更加明顯

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6.7%,其中一、二、三季度均增長6.7%——這是7年來中國經濟季度增速的低點,也是2015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速跌破7%後首次達到相對穩定的水平。

“從2010年10.6%的經濟增速,持續調整到2015年的6.9%,到今年前三季度穩定在6.7%的水平,中國經濟增速逐步回落,初步穩定在中高速增長的平臺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

今年以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適度擴大總需求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國經濟出現一系列積極變化,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能轉換、方式轉變的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徵更加明顯。

速度是新常態最直觀的表現。“6.7%的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僅略低於印度,是美國增長速度的兩三倍,説明中國經濟並未出現一些人猜測的硬著陸。”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説。

經濟增速平穩放緩的同時,一些更為深刻的變化正在發生:

——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前9個月,粗鋼産量同比增長0.4%,煤炭産量同比下降10.5%。伴隨著去産能工作的推進,鋼鐵煤炭企業效益逐步好轉。

過剩産能的退出調整,為新産業拓寬了空間。前三季度,服務業同比增長7.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8.5%;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6和3.1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1%,同比提高13.3個百分點。

——新經濟加快成長,經濟發展新舊動能平順轉換。

深圳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546家創業板公司前三季度合計凈利潤同比增長44.3%,明顯高於我國企業的平均盈利水平。其中,新能源汽車和節能環保産業分別實現84.94%和48.46%的凈利潤增速。

“中國決策者們正致力於推動轉型,把服務業、高科技業等打造成新的增長引擎。”美國《紐約時報》著文稱。

在創新驅動戰略的引領下,中國經濟迸發出新的活力。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企業同比增長27%;戰略性新興産業同比增長10.8%,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4.8個百分點;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長25.1%,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14.7個百分點。

——經濟運行質量提升,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加快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

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高於年初設立的下降3.4%以上的目標。1至10月,全國338個城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12.5%。

“在經歷長達6年的增速放緩後,中國經濟正處在某種意義上最為困難,同時也最有希望看到轉型成功曙光的時刻。”經濟學家劉世錦認為。

平穩基調孕育化繭成蝶蛻變

最新發佈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1.2%,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自2014年10月以來首次回升到51%以上,顯示當前中國經濟走勢穩中向好,市場信心逐步增強。

在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為何能頂住壓力穩步增長,不斷提升質量效益?

“在進行需求管理的同時,主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是主動選擇的結果,體現了對新常態的把握和適應能力不斷增強。”王軍説。

前三季度,我國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和多功能乘用車(MPV)銷量同比分別增長45.9%和22.9%,明顯高於普通乘用車。

“模倣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201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經濟的趨勢性變化進行了總結。兩年來,從消費、投資、出口,到産業結構、要素結構、資源結構,再到市場競爭、風險化解和宏觀調控,九大趨勢性變化的脈絡愈發清晰。

在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的大邏輯下,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結構性改革主要抓好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截至9月底,鋼鐵和煤炭去産能均完成全年任務的80%以上,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7個月減少。産能和庫存下降引導市場預期改善,降成本增強了企業信心,補短板拉動有效投資,去杠桿路徑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應初步顯現。

與此同時,需求側持續發力。前三季度,消費增速穩中略升,出口有所改善,投資增速緩中趨穩。

平穩的主基調下正孕育著化繭成蝶的蛻變。“這不是靠‘大水漫灌’的強刺激,而是依靠改革開放,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的結果。”國家統計局權威分析指出。

引領新常態實現新跨越

11月7日,內蒙古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正式啟動。到2020年,內蒙古大數據産業産值將超過1000億元,成為當地調整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重要引擎。

當前,經濟走勢繼續分化,地區、産業、企業之間增長情況差異較大;世界經濟依然低迷,並通過種種渠道影響我國。伴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資産泡沫和金融風險在局部積聚,穩就業壓力較大,民間投資增長乏力……

“中國經濟還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絕不能掉以輕心。”張立群説,引領經濟新常態,一方面要鞏固企穩基礎,有效管控潛在風險;一方面要繼續完善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經濟由降轉穩夯實基礎。

——堅持適度擴大總需求;穩定宏觀經濟預期。

當前基於市場引導的投資活動仍然偏弱,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性,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有效補短板;同時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注重抑制資産泡沫和防範經濟金融風險,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良好的宏觀環境。

——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細化、具體化政策組合。

當前經濟運行中總需求低迷和産能過剩並存的格局並未改變,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特別是煤炭價格快速上漲等因素,加大了去産能等任務推進的複雜性。

“有力有度有效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制定具體政策時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強化落實。”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説。

——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抓住時機推出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

加強産權保護,創造良好發展預期;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激勵七大群體增收;國企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圍繞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和地方等關係,推進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措施,為微觀主體釋放更多活力。

——守住民生底線,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的社會穩定器作用,及時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綱舉目張,執本末從。牢牢把握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大趨勢、大邏輯,中國經濟巨輪必將克服艱難險阻,劈開巨浪,奮勇前行。(參與采寫:許晟、于嘉)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