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山東省濟南市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掠影

2016-11-13 09:19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五水潤泉城 河湖惠民生
——山東省濟南市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掠影

泉,是濟南人的根和魂。但這一座因水而生、因泉而名的城市卻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全市水資源總量17.48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290立方米,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7,供需矛盾突出。

11月7日,濟南作為全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通過了水利部和山東省政府的驗收。缺水的濟南,是如何打造“泉涌、河暢、水凈、景美”的城市名片的?

節水治污,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洪山溪以前是條泄洪溝,各種污水都往裏排,散發的臭味讓人沒法靠近。現在治理好了,水清了,也沒什麼味道了,我每天都來這兒散步。”濟南歷下區的楊建軍説。

在洪山溪河道的上下游有兩塊“河長”信息公示牌,公示有“河長”的姓名、聯絡電話和具體職責。清理河道淤泥及垃圾、抓好常態管理、確保河道衛生整潔,是濟南192條河道“河長”的日常工作。

“要治污,也要節水。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就要強化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約束。”濟南市水利局副局長李百全説,濟南市出臺了一系列水資源、河道、名泉等管理辦法和法規,直接從江河、湖泊及地下取水的新、改、擴建建設項目,都要嚴格按程序進行水資源論證。

近年來,濟南封閉各類自備井3700余眼,年減少地下水開採1億立方米。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2010年的18.71立方米下降到2015年的12.31立方米,降幅接近35%,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96%。試點期間,濟南市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由42.6%提升到78.6%。

統籌管理,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

在濟南,東部地區工業相對密集,用水量大,但東部卻嚴重缺水,於是,地下水便成為許多企業唯一的用水來源。長期的地下水集中過量開採,使生態環境惡化,影響了濟南泉群的持續噴涌,制約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東聯供水工程應運而生。工程以黃河水、長江水和地表水為水源,向濟鋼、黃臺電廠、煉油廠等重點企業提供原水。自2008年運行以來,累計置換地下水1.76億噸,相當於147個大明湖的水量。

如何解決更大範圍的水資源空間分佈不均問題?濟南給出的答案是河湖連通。

為優化配置水資源,濟南實施五庫連通、玉清湖引水、玉符河臥虎山水庫調水等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年調水能力達3億立方米,實現了長江水、黃河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規水多水源聯合調度,形成了“河湖連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泉城”的水資源配置新格局。

“通過水庫增容,水庫調蓄能力得到提高,實現了雨洪資源對水庫的‘豐補枯用’”,濟南市水利局副局長李廣華表示,水庫、塘壩除險加固、小塘壩、小水池、小水窖等五小水利建設也讓濟南的雨洪資源利用更加高效。

如今,濟南城區融“山、泉、河、湖、城”于一體,彰顯了泉城特色風貌;農村實施水系綜合整治,提高了防洪除澇能力,保護了河道水系生態。(記者 陳晨 見習記者 劉嘉麗)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