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政務公開有了硬杠杠

2016-11-16 07:18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政務公開納入績效考核權重不低於4%,重大突發事件5小時內發佈權威信息——
政務公開有了硬杠杠

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促進政府執政更加透明高效,對於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打造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意義重大。《〈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的出臺,為政務公開定下了標準,作出了規範——

11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公開發佈《〈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對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作出具體部署。其中,《實施細則》提出,在全國選取100個縣(市、區),圍繞土地利用規劃、拆遷安置、環境治理、扶貧救災、就業社保等開展政務公開標準化規範化試點。

今年以來,政務公開制度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年初,《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印發,其後,多個與之相關的頂層設計文件也先後發佈。專家表示,《實施細則》的發佈,意味著政務公開成為了硬性要求,政務公開將是常態,不公開成了例外。

政務公開緣何如此重要?多位專家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相關實施細則,促進政府執政更加透明高效,強化政策解讀,及時應對輿論關切,對於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打造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意義重大。

但在實際工作中,當前政務公開仍存在公開理念不到位、制度規範不完善、公開實效不理想等問題。在加強政策解讀、回應社會關切等方面,更存在薄弱環節。在互聯網時代,這些問題極易引發輿論關切。

為此,《實施細則》劍指社會詬病的政務公開不到位、不具體等“老大難”問題,明確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五公開”工作機制,細化解讀、回應、傳播平臺、參與等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周漢華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實施細則》一大特點是具有很強現實針對性。比如,強化地方政府責任,規定主要負責人每年至少聽取一次政務公開工作彙報,明確分管負責人,分工應對外公佈。又比如,強化考核監督是推進政務公開的重要抓手,政務公開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加大分值權重,其佔比不低於4%。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實施細則》首次提出,建立政務公開審查機制。行政機關擬制公文時,要明確主動公開、依申請公開、不予公開等屬性。對擬不公開的政策性文件,應經本單位政務公開工作機構審查。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呂艷濱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審查機制涉及政務公開的源頭屬性認定問題。一些單位在實踐中公開意識不高,傾向於把文件等設定為不公開文件,甚至對應公開的也要審查,本末倒置。此次明確要求對不公開的作審查,實際上有助於擴大公開範圍。

《實施細則》還要求,涉及公眾利益、需要社會廣泛知曉的電視電話會議應向社會公開。專家表示,電視電話會是目前行政機關佈置工作、作出決策的重要方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經有一些探索,效果很好,提升了公眾參與度和公眾對政府決策認可度。

具有較強操作性,是《實施細則》的另一大特點。為推動政務公開標準化和規範化,《實施細則》要求國務院各部門要就本部門本系統主動公開的內容、主體、時限、方式等編制目錄並動態更新。上海政法學院副教授肖衛兵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其他法律法規文件關於主動公開的規定比較原則,不同地方和部門在具體適用上理解不一致,致使當前主動公開存在標準不清晰、公開隨意性大等問題。對此,《實施細則》提出建立主動公開基本目錄,即對主動公開實行“清單式管理”,進一步明確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公開的主體、內容、時限、方式等,提高公開工作的標準化水平,充分體現了可操作性。

市場經濟預期管理非常重要,政務公開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公開透明就是要給市場一個明確的信號,給社會一個穩定的預期。為此,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表示,政務公開不僅是指政府單方公開政務信息,還包括政府通過各種形式、途徑與社會公眾、專家學者以及媒體互動,將政務活動向公眾開放,強化政策解讀,以增進社會認同,使公眾能通過直接參與政務而影響和監督政務。各級政府一定要時刻繃緊政務公開這根弦,主動回應關切,引導社會預期。

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多項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政策相繼出臺。如何強化政策解讀,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實施細則》提出,部門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解讀人和責任人,按照“誰起草、誰解讀”原則,做好政策解讀工作,做好政府與市場、與社會的溝通工作;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明確回應責任。這一細則還特別強調,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要快速反應,最遲在5小時內發佈權威信息,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佈會。

此外,《實施細則》還提出加強平臺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法規規章、重大建設項目等方面,讓公眾更大程度參與政策制定、執行和監督。(祝惠春)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