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型城鎮化成為內蒙古自治區
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動力

2016-11-17 09:56 來源: 內蒙古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十二五”期間,我區堅持把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以加快産業和人口集聚為重點,不斷提高城鎮綜合承載力、集聚力和輻射力,呈現出城鎮規模快速擴張、城鎮體系不斷完善、城鎮功能持續提升、城鄉面貌深刻變化、宜居性持續改善等良好態勢。

城鎮化率顯著提高。2015年,全區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4.16%,比2010年提高3個百分點;城鎮常住人口增加到1514.16萬人,城鎮常住人口比重達到60.3%,比2010年提高4.8個百分點。2015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均比全國高約4個百分點,在西部省區居第二位。

城鎮格局基本形成。“一核多中心、一帶多軸線”的城鎮體系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格局正在形成,呼包鄂城市群初具規模,盟市所在地中心城區迅速成長,旗縣城關鎮和部分中心鎮實力明顯提高。全區擁有城市20個,其中大城市2個、中等城市4個、小城市14個,旗縣城關鎮69個,建制鎮425個。

城鄉規劃不斷完善。編制完成了《內蒙古自治區城鎮體系規劃》《呼包鄂城市群規劃》和《烏海及周邊地區城鎮規劃》,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率達到80%以上。完成了15個城市地下管線普查,編制了9個盟市和14個旗縣(市)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規劃。編制完成了250個自治區級重點鎮的鎮域規劃、90個一般建制鎮的鎮域規劃和58個旗縣的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完成了全區村莊佈局規劃,完成了5934個行政村的村莊規劃。編制了呼和浩特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和16個傳統村落的保護髮展專項規劃。規劃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城鄉規劃科學性、權威性進一步提高。

城鎮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不斷提高。20個城市、69個城關鎮的建成區面積較2010年擴大了16.8%。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明顯改善,人均道路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城市綠地率、綠化覆蓋率等指標明顯提升。

城市面貌顯著改觀。3個城市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7個城市進入“國家園林城市”行列,5個城市進入“國家森林城市”行列,7個城市建設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4個城市榮獲“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區”稱號。

城鎮公共服務能力持續增強。衛生、教育等社會事業得到較快發展,2015年全區縣及縣以上醫院達到702個,床位達到10.5萬張,分別比2010年提高39%和41%。隨遷農牧民工子女實現無障礙就讀小學,就讀中學接續辦法進一步規範,2014/2015學年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校生佔比達到16.59%,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4個百分點;公辦學校就讀比例達到95.73%,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16個百分點。

城鎮經濟快速發展。以工業園區和特色産業基地為平臺,優化産業佈局,聚集生産要素,促進了一批新興産業和産業集群的加快形成,帶動了城鎮規模擴張和人口集聚,夯實了城鎮發展基礎。2015年近60%的人口居住在城鎮、49.7%的勞動力在城鎮就業,城鎮創造了全區90%以上的地區生産總值。呼包鄂城市群地區生産總值佔全區比重達到60%以上。

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出臺實施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促進了農牧業人口有序向城鎮轉移。城鄉一體化的就業制度正在形成,覆蓋城鄉的就業、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正在建立,土地産權保護等制度不斷完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基本完成。城市管理機制逐步完善,組建了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部分城市建立了城市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基本形成了城市政府統一領導、城區政府全面負責、街道具體實施、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城市管理新格局。(記者 趙弘)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