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福建:萬眾一心 精準扶貧

2016-11-17 10:52 來源: 福建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萬眾一心 精準扶貧
——福建牢記囑託,奮力書寫脫貧攻堅新篇章

近日,在福安市穆雲畬族鄉後舍村,村民正在草編傳統手工藝品。近年來,福安大力實施“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等精準幫扶模式,立足少數民族鄉村資源優勢,引導畬鄉發展生産。記者 林輝 攝

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是每一個家庭的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一個突出短板。短板補不齊,必定影響全局。

作為全國較早實施扶貧開發的省份,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就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山海協作聯動發展、造福工程扶貧搬遷和選派黨員幹部駐村任職等行之有效的扶貧開發工作。習近平曾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于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戰略構想: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而在當年8月份,我省就將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作為扶貧開發的主戰場,在傳承的基礎上全面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由此,福建踏上扶貧工作新征程。

心繫扶貧,不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習近平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演講時徵引了這一古語,並深情地説,“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樸素的話語背後,是對群眾的深厚感情。

讓我們把時光倒推至1988年6月。習近平剛上任寧德地委書記,就調研了閩東九個縣和毗鄰的溫州、蒼南等地,3個月後寫下調查報告《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並提出“弱鳥先飛”的辯證法。由於歷史條件、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當時的閩東貧窮落後,被稱為我國東部沿海的“黃金斷裂帶”。

緊緊圍繞閩東地區如何脫貧發展這一主題,習近平提出了許多內涵豐富、謀劃深遠的理念和觀點。正如在《擺脫貧困》一書的跋中所言:“擺脫貧困,其意義首先在於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繁榮富裕之路。”思路既出,行動快速跟進。到1988年底,通過實施“救災搬遷”工程,閩東全區脫貧率已達87.3%。

1994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全省推廣閩東做法,實施大規模的造福工程。時任省委副書記、省委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經常深入調查,指導協調,實地查看搬遷工作。1997年5月,習近平根據實地調研情況向省委寫了《關於閩東農村扶貧開發與小康建設情況的報告》。

1998年12月,全省造福工程暨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現場會在福安召開。習近平指出,徹底解決連家船民的上岸定居問題,把它列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

……

二十多年扶貧征程上,變的是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的時代創造,不變的是擺脫貧困共同富裕的為民情懷。今年初,習近平在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給革命老區貧困群眾許下莊嚴承諾:“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在今年10月17日第三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指示,要求萬眾一心,埋頭苦幹,切實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落到實處,不斷奪取脫貧攻堅戰新勝利。

勠力攻堅,扶貧開發取得新成效

省委書記尤權説,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工作重點更多地放在加強薄弱環節上,放在解決發展的“短板”問題上,要從原來的撒胡椒面式、光輸血式的扶貧,轉向訂制式的、有針對性的扶貧,從開“大處方”、大水漫灌、大而化之的扶貧,轉向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的扶貧。

言必行,行必果。近年來,福建省每年都召開一至兩次全省扶貧開發會議,相繼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支持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加快推進科學扶貧精準扶貧的實施方案》和《關於推進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並制定完善了財政扶貧投入機制以及扶貧考核評價方法體系。

沐浴政策春風,脫貧成效顯著。省檢察院選派駐村第一書記洪山,2011年曾在清流縣李家鄉鮮水村駐村任職三年,讓鮮水村煥然一新。2014年4月又主動請纓,來到屏南縣嶺下鄉開源村二度駐村。他通過邀請省農科院專家到村指導,引進入駐6家企業和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羊肚菌、香菇、黑嘴白鴨等特色産業,村民人均年收入由不足3000元提高到7000多元,村集體從負債6萬元扭轉為年收入8萬多元。

眾志成城,不辱使命。多年來,我省市縣1.6萬名優秀年輕幹部到1.1萬多個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全省2200個貧困村全覆蓋,扶持項目10萬多個。除了積極開展科技、人才扶貧以外,我省扶貧開發的主要政策有:一是著力強化財政扶貧。2016-2020年每年按我省上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2‰籌集資金,專項用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二是切實加強金融扶貧。在60個有千戶以上貧困戶的縣(市、區)全面建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擔保金,為扶貧開發對象發展生産提供5萬元以下、3年以內的無抵押擔保貸款。三是完善扶貧開發用地政策。

勠力攻堅之下,“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扶貧開發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農村貧困人口明顯減少,由2011年的199萬貧困人口,降至2015年的69.9萬;扶貧對象收入顯著提高,由2011年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0元,升至2015年的11994元;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和生産生活條件大幅改善,220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完成“五通”(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應急救助相銜接機制初步建立;造福工程累計搬遷142萬人,7000多個自然村整體搬遷,扶持建設了401個百戶以上集中安置區……

排憂解難,發展成果更加惠民生

入之愈深,進之愈難。當前,我省扶貧開發已經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剩下的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較深,減貧成本更高,脫貧難度更大,實現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既定目標,時間十分緊迫、任務相當繁重。

扶貧需要精神力量,扶貧也造就精神力量。省長于偉國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貧困群眾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莊嚴承諾,我們要聚焦精準、務求全勝。脫貧攻堅要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發力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就是要支持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值得一提的是,貧困戶“點菜”,政府“下廚”,因戶施策如今成為扶貧新方向。寧化縣城的“小平泡豬腰”小吃店店主王小平,原是石壁鎮江家村村民,2014年初在城關一條小巷裏經營一家泡豬腰小吃店。不幸的是,當年6月,8歲的兒子被滾燙的高湯燙傷,雖救治及時,卻欠下20多萬元債務。由於店面場地小,人流量不大,加上小吃缺乏特色,一度瀕臨歇業,生活舉步維艱。

作為當地精準扶貧的對象,縣扶貧辦、小吃辦出面協調,幫助辦理了5萬元的貼息貸款,並聯絡了位置更好的店面,免費提供客家小吃培訓後,還助其取得中式烹飪初級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如今,王小平自己也沒有想到,生活改善這麼快:“一天營收有幾百元,扣除成本開銷,有時月入萬元,真心感謝政府的幫扶。”

在我省,像王小平這樣的脫貧故事不勝枚舉。多年來,從“輸血式”的生活救濟型扶貧向提升貧困地區內生動力的“造血式”開髮型扶貧,實行“一戶一培訓,一戶一就業”,我省每年培訓10萬貧困人次,2015年僅寧化縣就免費開辦培訓班152期,培訓學員8000多人,已幫助300多個貧困戶脫貧。

勇於創新,精準扶貧再上新臺階

寧化的扶貧實踐之路,只是我省精準扶貧工作的縮影。建陽市麻沙鎮長坪造福工程新村,聚集了9個自然村的160多戶村民。過去,這些村民要麼居住在地質災害點,要麼每天出行得渡過一條50多米寬的大溪,日子過得提心吊膽。然而通過造福工程,他們的命運得到改變。

“政府不但幫助搬遷戶安排了建房地基,每戶人家還獲得1萬-3萬元不等的補助金,經濟困難的還可找鎮政府幫忙貸款。”73歲的村民陳大發告訴記者,他如今住的房子寬敞明亮,出行又這麼方便,日子過得安穩又踏實。新村水、電、網絡等配套設施完善,連垃圾也有專人回收。由於新村靠近鎮區,搬遷戶還能享受到鎮區幼兒園、郵政局、農村信用社、衛生院等提供的服務。

為圓更多人搬出大山的安居夢,省裏出臺措施,提高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區的補助標準,降低安置區建設門檻;確定23個沿海發達縣(市、區)與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開展結對幫扶,省領導“挂帥”,重點解決扶貧開發中的難點問題和實際困難;每年安排3億元産業發展資金,重點支持貧困戶發展特色優勢種養業和農村二、三産業,確保每個貧困戶都有1個以上增收脫貧項目……

站在新起點上,牢記總書記囑託,我省扶貧工作始終精準發力,既有一以貫之的歷史傳承,也有與時俱進的創新之舉:龍岩市深化精準扶貧“九到戶”政策措施、寧德市精準扶貧“664”工作機制和屏南縣小額信貸扶貧到戶等好經驗新做法,正逐步總結推廣。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底,三明市還被列為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其創新探索的“348”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正持續推進當地精準扶貧工作再上新臺階。

精準施策,靶向幫扶。精準扶貧工作,正陸續釋放紅利,拓寬路徑,豐富內涵,治理成效不斷凸顯。按照部署,我省扶貧開發的目標任務是,到2018年,現行國家扶貧標準扶貧對象全部脫貧;到2020年,省定扶貧標準扶貧對象全部脫貧。

脫貧攻堅,已進入決勝階段,成敗之舉在於精準。省委書記尤權要求,必須聚焦“精準”二字,把“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搞得一清二楚,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

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相信只要萬眾一心,持之以恒,勇於創新,奮力攻堅,福建一定能夠書寫擺脫貧困的新篇章。(記者 程枝文)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