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産業扶貧別“編故事”

2016-11-20 07:32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脫貧不是為了一時摘帽,找準産業、對準人頭,要讓貧困戶真正參與其中,幹得了、幹得起、長受益

脫貧離不開産業,時下有種産業扶貧卻令人擔憂。

日前參加一個扶貧現場會,企業負責人來介紹經驗:公司流轉貧困村的土地建基地,搞食用菌大棚,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黏在産業鏈上,有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分紅股金,變身“三金”農民。算收入賬,一年就能脫貧。

代表們熱熱鬧鬧觀摩,半小時上車走人。筆者留下到村裏細問,發現情況並非真為剛才所見。全村105戶貧困戶,在基地打工、有分紅的只有20戶,少數掩蓋了大多數,其他貧困戶有意見。另外,股金分紅只分3年,按公司説法,3年後貧困戶學到技術,可以租種基地大棚,也可在房前屋後自己發展。一位村幹部道出緣由,縣裏定下2017年提前脫貧,3年分紅正好管到這個點。貧困戶以後真能穩定脫貧?許多人表示:“技術難、投入大,一個棚光菌棒就要3萬多元,想接手不容易。”

如此扶貧,表面看公司帶上了貧困戶,實際上,貧困戶融入難、持續發展難,産業再好,也跟他們關係不大。脫貧不是為了一時摘帽,而是要實現穩定脫貧。這樣為了完成任務“編故事”“算脫貧”,是搞弄虛作假的形式主義,註定扶富難扶貧。

在基層採訪,這種現象不是個案。其背後凸顯了一些幹部頭腦“貧困”、政績衝動。脫貧攻堅,各級政府大幅投入,但錢多了,有的地方不會花了。上産業沒有好思路,“給錢給物”不行,任務完不成不行,於是就想走捷徑。扶貧資金在企業裏一轉,部分以分紅的名義分給了貧困戶,脫貧效果“立竿見影”。名曰産業扶貧,實則玩“數字遊戲”,這種“跑偏”的政績觀必須糾正。

産業發展不易,扶貧産業更難。貧困地區基礎薄、條件差,貧困人口文化素質偏低、年齡偏大、生産能力偏弱。找準産業、對準人頭,既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又要適合扶貧對象特點;不能過度追求“高大上”,也不能設置過高的門檻;既要考慮短期,又要兼顧長遠。這需要幹部沉下身、抓對方,讓貧困戶真正參與其中,幹得了、幹得起、長受益,這樣的産業扶貧才能變“輸血”為“造血”,增強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

農村的事有自己的規律。當前的貧困,致貧原因多樣、需求多元,靠以往“一招就靈”的辦法很難奏效。一些地方提出,“家家有項目、戶戶有産業”,大有盲目冒進之嫌。有位基層幹部坦言,縣裏推廣黑山羊扶貧項目,有貸款、有市場,試點效果不錯,可有的貧困戶就是幹不了。有人家裏缺勞力,照顧老人、孩子抽不出身;有人家庭負擔重,上學的、生病的,月月都要現錢,而養山羊1年後才能出欄見錢。因此,精準扶貧不是在辦公室裏規劃出來的,新模式、新思路需要接地氣,一戶一策,把工作做實、做細。

産業項目好不好,得讓脫貧實效説話,讓貧困戶説了算。擠出産業扶貧水分,要完善考核機制,不能光看表面,要多聽聽農民的感受,同群眾一起算賬,讓群眾認賬。對拿著扶貧資金搞“數字脫貧”的嚴格問責,對享受扶貧政策弄虛作假的企業從嚴處罰。

授人以漁才能拔掉“窮根子”,産業扶貧要多在“實”上下功夫,多些精準發力。(平子)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