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製造業崛起靠什麼

2016-11-22 07:20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國製造2025調研行】

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942.05億元,比上半年同期增長1.04%;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47.95億元,比上半年同期增長2.04%……這張靚麗的“成績單”來自全球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商——中國中車。

中車之所以能夠長期在業內保持領先,秘訣就是從不停歇的創新和轉型,也是中國製造的必由之路。

靠創新,走向價值高端

三一重工位於長沙的“18號廠房”。這是亞洲最大的智慧化製造車間之一,主要生産泵車、攪拌主機等産品。這裡的泵車自動化生産流水線,完全通過三一自主研發的裝備對系統和核心零部件進行控制。廠房內,物流、裝配、質檢各環節均實現了自動化,一個訂單可逐級快速精準地分解到每個工位。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正給全世界範圍內的製造業帶來深刻變革。”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徐佳賓説,當前我國在相當一些領域與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處於歷史最小時期,我們已經有能力走向價值鏈高端。

為此,各地頻出實招。僅在湖南,長沙提出打造“國家智慧製造中心”,以推動2600多家企業智慧化改造;株洲計劃投資逾200億元啟動建設“中國動力谷”;湘潭則提出打造“智慧製造谷”。

製造業已經成為我國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我國工業領域技術創新經過模倣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個階段,正在由跟隨式創新向引領式創新轉型。”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如是評價。

靠品質,贏得市場尊重

“中車地鐵完全稱得上享譽世界的國際運輸線!”這句話來自巴西裏約地鐵公司向中國中車發出的感謝信。裏約地鐵公司所讚揚的,正是中國中車服務2016奧運專線的地鐵列車。

在歐美市場,中車同樣依靠過硬的質量、技術,贏得了客戶的心。今年3月,中國中車獲得美國芝加哥846輛地鐵車輛訂單,創下中國地鐵出口發達國家訂單之最的紀錄。今年上半年,中國中車新簽海外訂單同比增長126%。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中車的産品已經出口到全球六大洲102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了全球83%擁有鐵路的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出口産品從中低端到高端,出口市場從亞非拉到歐美市場的多個轉變。

中國中車贏得全球尊重的成績,得來不易。今天,中國製造業正面臨“前後夾擊”之勢,前頭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重新重視製造業,在加速“製造業回歸”和“再工業”;後面是一些其他發展中國家以比中國更低的勞動生産成本,承接製造業的轉移。

為此,《中國製造2025》確立的製造業發展方針之一,正是“質量為先”。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指出,在基礎領域,我們的一些關鍵材料、關鍵零部件和核心繫統,質量和可靠性不是太高,長期依賴於進口,受制於人。“中國製造業要突出重圍,破解發展瓶頸,就必須改變低水平、低附加值的製造業狀況,而這首先要從質量入手。”

靠匠心,詮釋“中國創造”

如果説,吊起“蛟龍號”這艘載人潛水器的是一根直徑僅5毫米的繩子,你會不會詫異?然而在山東青島海麗雅集團,技術中心主任黃濤和他的團隊,就把這樣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9000米長的繩纜,要佔據蛟龍號很大的空間,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重。”黃濤説,為了定制這條“生命之繩”,他和他的團隊兩個月來日夜攻關,反復進行壓力、彈性、硬度等試驗,最終交出一條僅108公斤的繩纜,不足“蛟龍號”重量的千分之五。

一條繩子,讓這個團隊擁有一批“專精特新”的技術積澱,站上了中國特種繩纜的高峰。

在北京,商用車市場銷量第一的北汽福田,把“匠心”投入到了新技術研發的同時,也沒忘記提高便捷舒適的使用性能。

現在,福田正通過應用輔助駕駛、車貨匹配、信息交互等車聯網技術,實現貨運車輛運營的可交互、可溝通和可監控,解決物流行業車、貨、人三者信息匹配問題,從而大幅提升效率。

當今中國,製造業面臨激烈競爭形勢和爬坡轉型壓力,産品品種少、品質低、品牌弱,都需要在創新中求解。“工匠精神”絕不僅意味著一磚一瓦的手藝,而是包含著以創新為導向、以技術為生命、以質量為追求的時代要求。

環顧全球,製造強國的實現路徑和支撐條件各不相同,但製造者的匠心始終是其中的靈魂。正如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的:“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精髓,也是打造中國製造質量品牌的關鍵。”(記者 楊亮)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