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理性看待高校“跑腿經濟”

2016-11-23 09:20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的鄢奕沒有想到,4年前他設想的收費代拿快遞的跑腿業務,如今已經在手機應用上實現,並在各大高校悄然興起。“雙11”過後,高校快遞數量激增,大學校園內“求代拿”的需求成倍增長,樂於“跑腿”的學生也從中發現商機。代打熱水、代取外賣……高校裏的“跑腿經濟”值得關注。

事實上,高校“跑腿族”並不是一個新詞彙。早在五六年前,發現替人“跑腿”中蘊含商機的大學生就不在少數。當時還是以家境貧寒的大學生為主,每月因此産生的收入有500元左右。如今,這已不是貧困學生的專利,而成了一种經濟現象,即“跑腿經濟”。目前對“跑腿經濟”的解讀,基本是“兩邊倒”:一邊是讚,認為“跑腿經濟”沒什麼不好,是供求關係的一種平衡,值得鼓勵;一邊是彈,認為這是高等教育的悲哀,大學這座象牙塔裏不應有銅臭飄蕩。在筆者看來,這兩種解讀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沒有全面理性地進行考量。

不可否認,替人跑腿,一則可以獲得一定回報,緩解經濟壓力;二則可以真實地向社會靠攏,多一些實踐經驗,確實沒有什麼不好。但也要看到,大學生的第一要務是學習,如果成天想著“跑腿經濟”,勢必影響學業。況且,“跑腿經濟”也存在風險,如果包裹遺失或損壞,是要由“跑腿族”負責的。更需注意的是,“跑腿”業務範圍的盲目擴大,比如替人代課、代為點名,衝破了邊界,就會帶來更多新的問題。

至於“高等教育悲哀論”,也屬危言聳聽。大學誠然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但也要與社會接軌。“跑腿經濟”算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一個預演,這种經歷和鍛鍊,並不亞於真正的實習,其積極意義自不待言。

總之,高校“跑腿經濟”需要理性解讀,肯定其積極的一面,對其帶來的安全風險和負面影響也要提前加以防範或予以規範,一棍子打死總是不好的。(付彪)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