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夢幻天地間,精彩家國夢——新華社記者對話航天員劉旺、王亞平

2016-11-25 18:5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李國利、陳曦、朱霄雄)11月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遨遊太空33天后重返地球家園。

返回過程是什麼樣的體驗?他們在太空表現如何?進入太空是什麼樣的感覺?……帶著一系列問題,新華社記者採訪了曾執行過飛行任務的航天員劉旺、王亞平。

飛船返回過程驚心動魄

記者:還記得當年您從太空返回的過程嗎?

劉旺:給我印象最深的場景就是逐漸進入大氣層,返回艙和大氣層摩擦産生巨大的火焰,使整個舷窗看上去都是紅的,我就想到小時候看的動畫片《大鬧天宮》,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裏面的那種感覺。

還有就是開傘時會讓返回艙擺動旋轉,我們坐在裏面就是翻江倒海的感覺,但這對我們來講也是非常高興的時刻,因為意味著降落傘打開了。

王亞平:返回過程非常驚心動魄。一個是飛船進入大氣層時,身體一直在承受著過載。我看到舷窗外被火燒得通紅通紅的,還能聽到火燒得“呼呼”的聲音。

另一個是開傘的瞬間。在返回艙裏,我們根本不知道下一秒會把你甩到哪個方向,那是一種沒著沒落的感覺。還有就是飛船著陸衝擊力非常大,返回過程中,我們要不停地收緊束縛帶,把身體固定好,否則著陸時的衝擊力很大,有可能受傷。

記者:這次神舟十一號任務中,和兩位航天員通話沒有?

劉旺:我們的第一次通話,是他們剛入軌的第二天。我説,海鵬,感覺如何?他説依舊。因為是第三次上天,對海鵬來講是一個很自主的事情。問陳冬,他説感覺太空很美好,看地球特別美,因為他是第一次上天,和我當年一樣,第一次在300多公里外的空間看地球,非常美,值得銘記終生。

王亞平:我記得我跟他們説的第一句是:神舟十一號,我是神舟十號。在太空時,特別希望能和戰友通話。因為除了家人,我和戰友們是在一起工作訓練時間最長的。這次任務中,我們在地面也是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機會和他們説上幾句。

記者:景海鵬、陳冬的表現如何?

劉旺:非常好。飛行期間,他們的各項身體數據和地面上變化不大,可以看出他們在空中的狀態非常好。對中長期太空飛行來説,航天員乘組的身體情況決定了他們工作的狀況和任務的完成情況。對載人航天工程來説,航天員乘組的健康也就意味著任務的順利進行。

王亞平:無論從身體狀態、工作狀態還是心理狀態,他們表現得都非常出色,配合得也非常默契。

陳冬是第一次飛行,雖然沒有飛行經驗,但從他所有的表現,我覺得他都不像是第一次飛天的航天員。

景海鵬是第3次飛天,並在太空度過他的50歲生日。他是一個特別沉穩內斂,對任何事情都非常認真的人。有他在,我們都感覺非常踏實,可以説他是這個乘組的定海神針。

在太空的時候,太空是家,祖國是夢

記者:第一次飛天有什麼感受?

劉旺:剛入軌的時候,很好奇和興奮;進入工作狀態後,是一種平靜,總想著把每項工作做好;到後期,是一種留戀,尤其是快要離開天宮的時候,畢竟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生活了這麼多天,總想在自己的記憶中多留一些,印象更深一些。

離開天宮後,還有一種心情就是迫切,急切想更早更快地返回地球,早點見到戰友、親人和朋友。

王亞平: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那些感受。首先是身體上的。在上升時,從有重力到失重的那一瞬間,能感覺到身體蹭地一下就起來了,因為束縛帶係著沒飄出去。那種感覺,像瞬間要騰雲駕霧一樣。

然後是視覺上的衝擊。在失重的那一刻,艙裏面所有能夠飄起來的東西都飄了起來,好像都有了生命一樣。

還有心理上的衝擊。到了太空中,有很多東西會變得很大,比如對祖國的熱愛,對地球的熱愛,對家人親人戰友的牽掛;有很多東西會變得很小,比如得失。

記者:執行手動交會對接是什麼心情?

劉旺:神舟九號由我來執行第一次手控交會對接,也是第一次作為中國的航天員來真正駕駛飛船,實現神舟九號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雖然在地面訓練了很長時間,技術穩定性都很好,但剛開始在120米試手柄時,還是有點壓力的。隨著距離的接近,我的信心越來越大,對接肯定不成問題,只是希望精度更高、偏差更小。最後的結果確實比我們工程上要求的參數要小很多,並且比自動交會對接省燃料、省時間,精度也高。這一點也説明中國航天員的技術是一流的,中國載人航天技術是一流的。

記者:有想過再一次進入太空嗎?

王亞平:在地面的時候,祖國是家,太空是夢。在太空的時候,太空是家,祖國是夢。能夠再次飛上太空,仍然是我最大的夢想。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熱愛所以執著

記者:都説航天員訓練辛苦,您覺得苦在哪?

劉旺:我覺得如果你喜歡或者是熱衷於一個事業,就不存在什麼苦。對於我們來講,更期待一個任務,等待任務對我們來説是一個很大挑戰。但我們的年齡在增長,如果到退出隊伍時還沒機會執行任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王亞平:航天員的很多訓練都是非常艱難和具有挑戰性的。其中一項是超重耐力訓練。每次在進行這項訓練時,我們的臉部肌肉就會變形,眼淚會不自覺地往外流,胸部還會感到極度壓抑,呼吸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必須按照規定完成各種動作,每次真有度秒如年的感覺。

其實,每次訓練,航天員的手邊都有一個紅色按鈕,如果在訓練中感覺挺不下來,可以隨時請求暫停。但這麼多年沒有一個航天員碰過這個按鈕。

對我來説,當加入這支隊伍、對著五星紅旗莊嚴宣誓時,當穿上航天服準備為祖國出征太空時,我心中都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對航天事業的熱愛。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熱愛所以執著,也因為這份熱愛足以讓我克服所有困難、戰勝所有難關,甚至是犧牲自己的生命。

記者:的確,航天員是一個高風險職業。

劉旺:航天飛行中,有些事故和風險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是這個工程和職業必然存在的。我們不回避,一旦發生就必須面對或承擔風險帶來的一切後果。因為熱愛這個職業,所以風險、成功、進步、榮耀,都必須面對。

王亞平:在我飛行回來之後,很多人問我發射的那刻在想什麼,害怕不害怕。其實,面對未知的挑戰,害怕是每個人很正常的心理反應。但在發射那一刻,我的腦海中沒有恐懼和害怕,只有6個字——責任,使命,圓夢。

航天員這個職業確實是高風險、高危險的事業,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到今天,我對工程總體放心、對飛船技術放心,也對背後所有工作人員的工作技術、工作態度放心,所以我們執行任務時也是非常有信心和決心的。

加入航天員大隊宣誓時,誓詞曾寫道——英勇無畏,無私奉獻,甘願為祖國載人航天事業奮鬥終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