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故宮城墻最大規模修繕開工

2016-11-27 09:05 來源: 北京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故宮城墻最大規模修繕開工
先用三年治九種“老年病” 六百一十歲城墻修繕後將全部開放

11月26日,古建施工人員正在勘測西華門北側故宮城墻的剝落破損狀況。本報記者 李繼輝攝

故宮610歲的老城墻得了9種“老年病”。11月26日下午,病得最重的西城墻內側被紅色圍擋包圍住,開始整修。1949年以來,紫禁城城墻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工程拉開序幕。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説:“預計到2019年10月,環紫禁城一週約3000米長的城墻將徹底去除病態。”

雷達逐米掃描探出9種病

故宮城墻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宮殿城墻。這道城墻總長度為3437.6米,刨去城臺的長度也足有2914.3米。城墻頂寬6.63米,可以並排跑兩輛小汽車。墻底寬8.55米,高9.3米。

“內以夯土為芯,外側包磚,4個方向開有4座城門,城門上建有城臺和城樓。”單霽翔説,“為了弄清楚城墻的健康狀況,我們委託勘察單位對其整體進行了詳細的勘察。正射攝影、探地雷達等高科技手段都用上了。”

3000米城墻,每一米都進行了無損探傷。病害報告得出結論——城墻患有9種“老年病”:面層磚離鼓,磚和裏面夯土已經是兩層皮,最大的離鼓距離足有20厘米;城墻鼓脹變形;城墻頂面沉陷;城墻裂縫;城墻砌體風化疏鬆,甚至剝落;夯土鬆散與空洞,共空了20余個洞,最大的洞口能鑽進去兩三個人;宇墻歪閃;植被破壞;各種管線、臨時建築等人為設施影響。單霽翔直言:“雖然這些病都沒有急性發作,但都是嚴重安全隱患,如遇暴雨將有局部坍塌的可能,所以必須啟動修繕。”

233米“重病墻”率先治病

根據病害分析,西華門北側第一歷史檔案館以北共計233米的城墻病得最重。2013年,這裡曾局部出現症狀。2014年,故宮對面層磚嚴重斷裂、空鼓部分採取了臨時的支頂加固措施。

治病就從這兒開始。

“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這裡有過兩次局部修補記錄,當時只治標。”單霽翔説,上世紀90年代故宮進行過一次城墻維修,是以城墻外側修繕為主。

這次修繕要治本,以城墻內側為主,城墻地面凹陷處要填夯土,抹平空洞。墻上重新做防水,更換損毀嚴重的城墻地面磚;缺失的面層磚要按原尺寸添配新磚。7處“鼓肚子”的墻面將採取整體性砌築的方法恢復原貌。墻面植被將被連根拔起。鋸齒狀的城墻將一改殘存模樣,添齊補全。

3000米城墻

逐步開放成新展示區

與其他修繕項目不同,此次城墻治病被定為研究性保護項目,不設嚴格竣工時間。單霽翔解釋:“修繕中,將針對傳統工藝、傳統材料進行科學記錄、實驗。”

比如,修補內側墻面時,故宮將採用攝影測量和網格化表達方式記錄磚材尺寸。“城墻歷代都經過修補,使用的材料都有細微差別。再補齊面層磚的時候,要通過實驗等途徑找到最適合的材料和工藝。”還將有專人對工匠進行採訪。這些將為後續城墻修繕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依據和方法。

目前,故宮已經開放了午門至東華門的城墻,約佔總長度的1/6。單霽翔介紹,目前城墻整體修繕方案還在制定中。老墻修繕完畢後將逐步對遊客開放,成為博物院的新展示區。

故宮管線將入地

紫禁城裏的十七八種基礎設施管線將入地。11月26日,故宮博物院基礎設施維修改造一期(試點)工程啟動,故宮西南角將建地下綜合管廊,收納所有管線。

由於歷史原因,熱力、供電、信號等設施管道在故宮裏恣意“穿越”,所經之處開墻破洞。“這種‘奇觀’將根治。”單霽翔説,故宮將採取盾構的方式建設地下管廊,不僅將所有管線收納到地下,恢復宮廷景觀,未來的維護也都將在管廊裏進行,無須在宮裏挖溝。

這條管廊選址在故宮西南角,遠離了核心區。“這裡文物相對較少、開放區域較小,便於施工操作。”單霽翔介紹,工程主要包括給水及消防系統、雨污排水系統、供熱系統、供配電系統、智慧化系統、綜合管溝系統和道路系統等改造和維修,計劃竣工時間為2019年10月10日。故宮辦公區也將逐步挪到這一區域。

未來,故宮基礎設施維修改造二期工程將在博物院北部及東部區域展開,佔地面積約34萬平方米。目前方案正在設計階段。(記者 劉冕)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