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四川:“十六條政策”出臺 33萬科技人員迎來諸多利好

2016-11-27 10:51 來源: 四川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2016年3月至10月,省科技廳將“十六條政策”的徵求意見稿,多次向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科技人員、有關專家學者以及省級相關部門徵求意見。最終反映最集中的8條意見,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全部予以採納,核心就是尊重科研規律,充分認識到科研是創造性勞動。

11月25日,成都寒氣逼人。但在四川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工程師楊立言的心裏,這卻是科技的春天。

當天舉行的省政府新聞發佈會上,省科技廳等部門相關負責人解讀了最新出臺的《四川省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十六條政策》,對“科研單位搞科研缺乏必要自主權”“科研人員智力價值得不到應有體現”“科技項目和經費管理相關規章制度不合理”等科技人員最為關心的問題,進行了集中回應。

像楊立言這樣的科技人員,四川有33萬左右,他們分佈在全省2000多個科技活動機構、109所高校。“十六條政策”的出臺,將給他們帶來什麼?

解決科技人員最頭痛的問題

“允許擔任領導職務科技人員獲得成果轉化獎勵”——看到“十六條政策”中的這句話,成都中醫藥大學科技處處長劉友平立即給學校眼科學院院長段俊國打電話“報喜”。

段俊國牽頭成立了一家混合所有制的眼科醫院,前不久已正式揭牌。不過他的身份卻有點敏感:既是擁有專利權的行業專家,也是一名行政幹部。這位院長始終堅持成果轉化,寧願放棄行政職務,也一定要把醫院開起來。“十六條政策”中明確,允許擔任領導職務科技人員獲得成果轉化獎勵,實行科技成果轉化風險免責政策。了解完新政策,段俊國長舒了一口氣。

一般來説,科研單位裏擔任領導職務的大多是創新能力較強的科研人員。由於長期以來限于領導幹部的身份,無法從成果轉化中獲益,科研成果只能閒置。這是我國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中的典型問題。

“十六條政策”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問題導向。省科技廳廳長劉東説,政策就是解決科研人員最頭痛的問題。2016年3月至10月,省科技廳將“十六條政策”的徵求意見稿,多次向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科技人員、有關專家學者以及省級相關部門徵求意見。最終反映最集中的8條意見,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全部予以採納。

尊重“科研是創造性勞動”基本規律

在“十六條政策”的醞釀和制定過程中,楊立言參加過多次討論,他最感興趣的一條是——“擴大科技計劃項目承擔單位經費使用自主權”。“取消間接費中績效支出比例限制,用於人員激勵的績效支出佔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的比例,最高可提高到20%……”這一條在明確項目組科技人員獎勵等方面,較以往有重大突破。

在楊立言看來,這些條文的核心就是尊重科研規律,充分認識到科研是創造性勞動。

對這一點,劉友平也有同樣的體會。

在“十六條政策”出臺之前,國際學術交流中科研項目經費是否納入“三公”經費管理,一直沒有明確指導,出國出差每年都有額度限制,用完了就沒有了。

但高校科研活動又離不開國際學術交流。“閉門沒辦法搞科研,走出去多看別人的,才能獲得靈感,碰撞産生火花。”劉友平説。

對此,“十六條政策”放寬了科研人員因公臨時出國開展科研活動的出國經費和批次限量管理,開展相關學術交流合作活動的,不計入本單位和個人年度因公臨時出國批次限量管理範圍。(記者 張嵐 寇敏芳)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