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科技惠農,我們不玩虛的——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推“1+3”精準科技服務模式

2016-11-30 07:22 來源: 科技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北京密雲縣古北口鎮龍洋村,位於古北口鎮西部,距離市區130多公里。陳春秀就在這130多公里間來來回回連續穿梭了4個多月。通過前期的充分調研,陳春秀制訂了詳細的工作計劃,從品種更新、田間管理、新技術推廣等各方面開展服務,使得該村設施辣椒産量增加了30%以上。

陳春秀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百名專家百個基地對接工程(“雙百工程”)的專家之一。作為科技惠農的一項重要舉措,“雙百工程”僅僅兩年時間,推廣安全、生態、高産、高效、節水生産技術近200項,實現對接基地年均增産10%以上,增收節支達到5000萬元。

“我們要以滿足創新需求為導向,強化科技支撐服務。”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黨委書記高華表示,科技惠農既要求我們提高科技服務水平,使科技服務專業化、網絡化、規模化;也要求我們依靠科技的力量改變低端的、落後的傳統産業,發展建設綠色、循環、低碳、高效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讓農業現代化水平得到提升,讓廣大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自2012年正式實施科技惠農行動計劃以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以“1+3”模式為核心,通過搭建三農科技服務平臺,建立高效機制、建設專業服務隊伍和實施惠農工程,使得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影響力和帶動力進一步提升。

“雙百工程”讓科技精準惠農

“我們提科技扶貧、科技惠農,都需要精準對接,只有經過充分的調研,供需實現真正匹配,給農民帶來真正實惠,才算達到了科技惠農的目的。”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介紹,2014年,依託北京市農業科技項目“‘菜籃子’新型生産經營主體科技能力提升工程”和區縣技術需求,院推出了“雙百工程”,擬3—5年形成百名專家服務隊伍和百個以上的亮點基地。

作為“雙百工程”的對接專家,鄭文剛研究員對接了房山區竇店鎮河口村。在分析該村的科技需求後,鄭文剛通過匯集北京市農委和國家發改委項目,為該村安裝了20套無線溫室環境監測傳感器、1套草莓種植物聯網平臺軟體。系統應用後,水肥藥的使用減少了,挽回了病害造成的損失約20.1%,使園區工作效率平均提高了15.8%。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成果轉化與推廣處處長秦向陽介紹,初步統計,實施“雙百工程”以來,對接專家(團隊)年下鄉的天數由原來15天左右增加到45天左右,解決各類技術問題300多個,共展示示範新品種180個,推廣新技術近200項,推廣物化成果80項。2014年至2016年間,院163個專家共對接基地(新型經營主體)198個,實現了“一對一”“點對點”的精準對接和精準服務,解決了長期困擾基地的技術能力弱和專家成果直接落實轉化的問題。

越是貧困,越是邊遠,越要去

“貧困地區最大的問題就是技術落後,因此技術培訓非常重要。”秦向陽説。今年,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出臺了《關於開展低收入村戶科技幫扶精準對接的工作方案》,以新型生産經營主體為依託,從“扶技、扶業、扶智”等方面實現科技與低收入村戶精準對接。

“河北有一個貧困村,從2000年開始,我們免費給他們提供油雞雞雛,派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他們只需用一些生活邊角料就可以進行油雞喂養,一年下來,50多只雞能賣一萬多,每戶的年收入都能達到上萬。”作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北京油雞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劉華貴常年奔波于油雞推廣工作,除了在京郊建立多個放養基地,還曾多次帶隊赴河北邢臺、易縣、淶源、張家口等地,進行優質雞養殖技術指導和諮詢服務。

不僅僅是京郊及北京周邊的貧困地區,對於全國其他地方的邊遠地區北京市農科院也開展了許多科技服務和科技援助工作。

今年,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與拉薩市農牧局簽署了對口援藏合作協議。將根據拉薩市發展現代農牧業的需要,組成家禽、奶牛、生豬、西甜瓜、信息化等專業組,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安排專家與以上專業對應的基地(企業或合作社)進行“一對一”的技術精準對接,簽訂3年科技服務協議,引進2—3個科技成果,開展實地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生産規劃、産業輔導等。

搭建現代化科技服務平臺

管理人員無需在酷熱的天氣裏反復穿梭于生産大棚中,在監控室就可以完成對土壤灌溉、施肥和溫濕度的調節。而專家通過雲平臺調配系統,利用視頻、電話等多種方式,實時指導園區作業。在由北京市農林農科院建設的國家農科城農業科技網絡服務中心,“農業雲服務平臺”一推出就受到了用戶的廣泛好評。

秦向陽介紹,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以院科技服務資源為依託,構建了“一庫一網一平臺”科技服務資源管理模式,包括資源庫(包括項目、專家、基地、成果等)、科技推廣服務信息化管理平臺、以信息化管理為核心的院—所(中心)科技服務網,從而實現科技服務資源的高效調配及服務管理及可視化管理、服務。

除此之外,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還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強化服務支撐,如利用12396熱線平臺,匯集語音諮詢、網站在線答疑、雙向視頻診斷、手機APP、微信、微博等通道為用戶提供全方位服務。通過採用多種現代信息手段,比如農民遠程教育系統、農民學校等,全面開展新型農民的培養。(記者 蔣秀娟 韓士德)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趙紅曉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