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白霜灘”漸變“米糧川”——寧夏鹽鹼地改良持續釋放土地潛力

2016-11-30 17:0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銀川11月30日電(記者 靳赫 楊穩璽)走在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頭閘鎮邵家橋村的田埂上,寬闊平整的農田像一張巨毯在記者眼前鋪開,排水溝沿著農田的邊界筆直地伸向遠方,如果不是村民桂學仁在旁介紹,很難想象3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難種活莊稼的鹽鹼地。

“‘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是這片地先前樣貌的真實寫照,那時這裡能種莊稼的土地不到一半。”桂學仁説,經過3年整治,現在地裏種秋葵、玉米收成都不錯,相信過不了幾年,這片地就能變成真正的良田。

有“塞上江南”之稱的寧夏自古以來因引黃灌溉而興旺,並成為全國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但和不少省份一樣,受長期大水漫灌和部分地區排水不暢等影響,寧夏引黃灌區出現頗為嚴重的土壤鹽漬化問題。

據寧夏水利廳農村水利處副處長高宏介紹,截至2013年,寧夏存在鹽鹼地180多萬畝,尤其在銀川市、石嘴山市一帶的銀北地區,鹽鹼地面積達到127萬畝,佔區域耕地面積的54%。

大面積的鹽鹼地嚴重影響了寧夏的農業生産,現有耕地潛力難以有效釋放,針對這一問題,2013年寧夏開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當地第一次大規模、系統性鹽鹼地治理工作。

“以銀川為界,寧夏銀北、銀南地區的鹽鹼地問題呈現了不同的特性,銀北地區鹽鹼地面積大且集中連片,銀南地區則相反。寧夏鹽鹼地治理工作首先從銀北地區開始,並提出用五年時間改良該地區鹽鹼地101.5萬畝。”高宏説。

與以往以鄉鎮為單位“各自為戰”的整治方式不同,本次治理工作由寧夏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指揮部牽頭,水利、國土、農發、林業等部門和有關市、縣(區)承擔具體治理任務,採取以疏通治理排水溝道、控制地下水位的工程措施為主,農藝、生物等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方式,在整個鹽鹼地治理區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施工。

記者近日在銀川市、石嘴山市多地農村實地走訪發現,經治理的地區田間各級溝道完善且連接順暢,水閘、泵站等設施一應俱全。“這些溝渠是降低地下水位、減輕土壤鹽漬化的主要手段,各部門有嚴密分工,水利部門負責幹溝治理,農發部門負責支幹溝治理,國土資源部門負責支溝治理,各級溝道全面疏通,才能把鹽鹼地給治住。”寧夏國土資源廳耕地保護處處長李少軍説。

如今,銀北地區一些曾被劃為“重度鹽漬化”的地塊上已難見白花花的鹼霜,一些過去只能生長鹼蒿等野草的荒地上也種起了苜蓿等作物。據統計,目前銀北地區已完成885.2公里的骨幹溝道整治,治理鹽鹼地58萬畝,治理區農田地下水位普遍降低0.5米左右,土壤脫鹽率達25%至30%,糧食單産提高100公斤左右,預計到2018年將完成該片區的治理任務。

“鹽鹼地治理提高了耕地資源利用效率,我們已總結前期經驗,治理工作將逐步擴大到全區。”高宏説,目前銀南地區53.7萬畝鹽鹼地治理工作也已納入治理計劃,明年相關工程就會正式實施,到2020年,寧夏整個黃河灌區的鹽鹼地會得到有效改良。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