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鹽鹼地變身“渤海糧倉”

2016-10-28 07:4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今年雨水足,玉米長勢好,單産過了千斤。播種的小麥,墑情也好于往年。”採訪中,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柳堡鎮崔家村村民徐玉軍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這裡原來是鹽鹼窩,“種棉花馬馬虎虎,種糧食沒門”。自打實施“渤海糧倉”工程,鹽鹼窩變成了高産田。

金秋時節,記者在地處黃河三角洲的山東省濱州市採訪時看到,滿坡的玉米,紅紅的高粱,金黃的穀子,都已收穫歸倉。村頭巷尾,甚至馬路上,都晾曬著新收穫的玉米。紅紅的冬棗,還挂在枝頭。小麥已經長出嫩綠的葉子。

這些都要歸功於當地實施的“渤海糧倉”工程。無棣縣科技局副局長李德新説,“渤海糧倉”是科技部和中科院共同推動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該工程的實施,將環渤海地區大量中低産田和鹽鹼荒地改造成了高産田。記者了解到,“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濱州項目區建設,目前示範面積已發展到25萬畝,示範區域由無棣縣擴展到6個縣區。連片的不毛之地,經過幾年開發變成了大糧倉。

在種糧的同時,濱州還抓好糧食加工産業鏈,深度開發糧食經濟。濱州市“十二五”規劃把糧食産業列為六大支柱産業之一,予以重點支持培育。近年來全市連續開展林水會戰,累計新增蓄水能力1.5億立方米,新建標準化方田290萬畝。市級財政每年安排8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農業基礎設施、現代農業園區和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目前,全市糧食生産實現“十三連增”。去年全市糧食總産達到310.35萬噸,同比增長1.5%。在“十三五”規劃中,濱州市提出打造1500億元級糧食加工産業集群的目標。

濱州市委書記張光峰告訴記者,將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和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深度開發糧食經濟,才能強化糧食産業的競爭力,將其打造成黃金産業鏈。

走進西王集團,如同來到了“玉米矽谷”,一條糧食加工的産業鏈呈現在記者面前。市場上經常出現玉米賣難的情況,在這裡發生了神話般的變化。經過深加工,提取出玉米澱粉、蛋白粉、結晶果糖、食用級和藥用級葡萄糖以及玉米油等多種産品,就連加工剩下的玉米胚芽粕、玉米皮、玉米浸泡液等,也加工成了高蛋白纖維飼料。一粒玉米,讓企業擁有100多項自主知識産權。

田間連著車間,濱州一條條糧食黃金産業鏈,讓記者大開眼界。香馳集團成為可口可樂公司果糖原料A級供應商,年供果葡糖漿16萬噸。泰裕麥業生産的無水乙醇純度達到99.999%,每噸2萬元左右,高出普通産品3倍以上。託福食品研發生産的高鈣饅頭,每100克中鈣含量達到119.7毫克,是普通饅頭的18倍多。目前,濱州市糧油加工行業共獲得國家專利225項,6家骨幹企業承擔863計劃、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7個,擁有4個國家級實驗室。全市年加工轉化能力1180萬噸,擁有規模以上糧油食品加工企業125家,年主營業務收入672億元。全市糧食加工轉化能力是本市糧食總産量的近4倍,每年購進糧食550萬噸,形成了以鄒平玉米、博興大豆和濱城、惠民、陽信小麥精深加工為主體,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糧食精深加工産業群。

濱州市市長崔洪剛告訴記者,2015年,濱州市糧食加工産業産值961億元,到“十三五”末要實現1500億級發展目標。濱州市糧食企業要抱團發展,將在設備檢測、信息平臺、資金支付等方面互通有無,把糧食産業做大、做強、做好,力爭把濱州打造成全國知名的糧食産業基地。(記者 單保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