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廣東佛山:古村落新景色為“棄巢”留住鄉愁

2016-12-01 11:3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廣州12月1日電(記者 劉宏宇)隨著大量傳統古村落淪為“空巢”與“棄巢”,鄉愁逐漸遺失。

近年來,廣東佛山市推動30個古村落活化,漸漸為眾多“歷史文化名村”與“傳統古村落”找回遺失的鄉愁。

自然生態修復:“鄉愁”又回來了

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煙橋村,四面環水,是珠三角典型水鄉,自明朝開村以來,至今已有近600年曆史。因村若飛燕,初叫“燕橋”;清朝時建成木橋,因早晚霧鎖,如煙霧繞,便有了“煙橋”之稱。曾幾何時,隨著村民逐漸外出,古村漸漸衰敗。

2012年起,九江鎮正式啟動對煙橋古村的活化工作。

啟動之初,部分村民持觀望態度,認為古村活化工程是政府形象工程,與村民沒有太大關係,也不能帶來真正實惠。

而村民何德奮卻有另一種想法。“古村活化是保護和傳承傳統的歷史文化,找回丟失的鄉愁。”何德奮説,自己住的房子是兄弟們留下來的,如今兄弟們都外出謀生去了,“修繕老房子是為了讓外出的兄弟們記住‘根’,留住兒時的回憶。”他決定自籌資金40多萬元修繕祖居。

但在房屋風格上,他與家人發生了巨大爭議。“我堅持按原有風格進行修繕,但老婆孩子都非常反對,她們要我建成現代化的別墅風格,認為青磚瓦房太老土。”何德奮説:“如果修建成現代別墅,就破壞了老村古貌。”最終,房子按何德奮的意見,保持與古村一致風格。

隨著古村活化工作的深入推進,慕名前來觀光的旅客增多,也給煙橋村帶來了商機。

何德奮的家位於村口,一邊是大榕樹“一樹成林”,一邊是荷花盛開滿池塘。去年,何德奮把自己的房子定名為“復古居”,並開設私房菜館,讓遊客體驗當地美食。“家常便飯,賞花聽雨,來的人都叫好。”何德奮説:“兄弟們回老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了。”

在何德奮的帶動下,煙橋村民開始自發參與到古村活化的隊伍中。村裏原有一座古木橋,早晚橋上水霧繚繞,十分優美。後為方便村民出入,把古木橋改為了鋼筋水泥結構的公路橋。啟動古村活化後,村民又蒐集齊當年建木橋的木板,拆掉水泥橋,重新修建古木橋,恢復了當年“長橋煙鎖”的美景。

現在,煙橋古村越來越呈現宜居宜遊的人文風情。2015年,古村遊客約1.5萬人次,比2014年增加50%。

文化生態修復:民風又淳樸了

“蘆荻葉深蒲葉淺,荔枝花暗楝花明。船行兩岸山都動,水入諸村海旋成。”這是南宋詩人楊萬里讚美三水區蘆苞鎮的詩句。

數年前,蘆苞鎮長岐村村民對於古村保護意識較薄弱,對部分房屋進行現代化改建,失去原有古式特色,影響了古村整體面貌。

2014年底,在鎮政府主導下,長岐古村啟動大規模活化升級工作。一開始,部分村民非常抵觸,認為活化工作會建設新工程,將破壞村民引以為豪的風水格局,對活化工作不配合。

為做好村民思想工作,蘆苞鎮幹部在做好宣傳解釋同時,組織下屬8個村民小組幹部與部分“釘子戶”到周邊效果較好的村落取經學習。當看到活化升級後的村落環境優美,且村民收入大幅增加時,很多人思想受到震動,對古村活化的態度也由抗拒逐漸轉為支持。

此時恰逢村史館項目啟動,在獨樹崗村委會副書記盧健志的發動下,部分開明的村民主動向經濟合作社捐獻生活器具,並帶動越來越多村民加入捐獻行列。祖傳床、古餐臺、蓑衣、陶瓷碗……捐獻的農耕器具和生活用具數量之多,遠超出預想,導致村史館存放不下,最後不得不另行打造農耕文化展館。

古村活化吸引了更多遊客到來,村民們也逐漸有了古村保護意識。有的村民自發拆下大鐵門,換上木門;有建新房打算的村民主動找到村委會,要求村裏對方案進行審核,確保風格協調。

為更好保護古村,加強村民自律,長岐村於今年3月召開村民大會,投票並通過了《村規民約》,當初的“釘子戶”全部投贊成票。

三水區委書記黃福洪説:“古村活化易因城鄉二元結構引發權屬問題,需要在村內開展大量協調工作,其問題主要集中在政府頂層設計與村民慣性認識之間的矛盾、農村傳統風俗與市場開發之間的矛盾以及重新規範相關村規民約所引申的問題。對此,政府十分重視更新村民思想觀念,並將古村活化與基層治理一併推進。”

長岐古村的活化成效也感染了其他古村落。今年初,高明區組織朗錦村、阮埇村近50名村民代表前往長岐村取經,大開眼界的村民代表們表示,回去後要發動更多村民,支持配合好古村活化升級工作。

心靈生態修復:“不要分紅要環境”

近年來,佛山市按照“一村一品”、差異化發展思路,全力推動30個特色古村實現活化。如,禪城區紫南村打造“漁舟唱晚,陶藝紫南”;南海區百西村頭村打造“六祖福地,禪修百西”;順德區碧江村打造“碧江古祠,文鄉雅集”;高明區深水村打造“禮孝深水,逸養境地”;三水區祠巷村打造“田園古村,江畔祠巷”。

隨著佛山古村活化從“單個”走向“連片”,從“盆景”走向“風景”,村民與鄉賢愛家愛鄉的熱情與自豪感也在不斷升溫。以“千年水鄉、古老橋梁、宗祠文化”為特色的順德區逢簡村,去年接待旅客累計超過100萬人次。村民劉長成説:“現在的逢簡水更清、環境更美,許多外出的村民也都搬回來居住了。”

紫南村是全國生態文明示範村,如今,“寧可少一點分紅,也要搞好環境”在村內已成為共識。嫁到紫南村30多年的譚結好有兩個“想不到”:“夏天,想不到村裏的河涌又有人游泳了;冬天,想不到河涌邊的人參果樹又結果了。”

“古村落活化涉及千家萬戶,活化成效取決於群眾的廣泛支持參與。”高明區委宣傳部部長管雪説,今年以來,通過多次組織村民代表外出參觀學習,進一步提高了村民思想覺悟,古村活化的工作合力更強了。

“古村活化需要政府主導與民眾自發自覺參與雙結合。”廣州市社科院研究員梁鳳蓮説:“古村活化不光是外殼的修復,它應由文化生態、心靈生態和自然生態的修復形成一個系統性修復。”

“古村活化更應考慮到傳承古村文化的當地人,要讓他們參與進來,在活化利用中共享受益。”佛山市委書記魯毅説,“要把古村活化放在城市升級向升值轉變、向城市治理轉變的大格局中考慮,進一步體現出佛山城市治理、鄉村治理、社會治理的水平。”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