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民航安全與服務升級的重要支撐

2016-12-02 07:21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民航安全與服務升級的重要支撐
——訪中國民航局局長馮正霖

目前,我國民航運輸飛行每百萬飛行小時的重大事故率十年滾動值0.02,比40年前降低了約18.85。這背後一個關鍵因素來自科技的進步。“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民航運輸空難次數比70年前下降了大約三分之二。”中國民航局局長馮正霖説,落實“對安全隱患零容忍”的要求,必須充分利用科技創新成果,實現科技興安。

關鍵詞——安全

“推廣新技術,要有擔當意識,不能葉公好龍”

記者:近一個時期,民航領域出現的不安全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在這個背景下,您強調要加快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民航業,有何考慮?

馮正霖:目前許多不安全事件,如果事前能夠採取一些技術手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例如,國際上近距跑道運行的機場,很多都建設了跑道狀態燈或者停止排燈,作為空管和機組之外的另一道“安全門”,即便指令錯誤了,燈光沒有變綠,機組一樣會停下來核實,從而降低侵入跑道的可能性。我國已在13個多跑道機場設置了跑道停止排燈,但在一些機場並未得到正常使用,設備利用率低,造成部分線路和燈具故障,這就是我們在科技進步上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推廣新技術,要有擔當意識,不能葉公好龍,表面上新技術講得很漂亮,但真正應用時、推廣時不願嘗試,不願承擔責任,這是十分要不得的。要切實真正認識新技術,加大安全技術的研發力度,切實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風險防範能力,應是我們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的核心任務。

關鍵詞——準點率

“一定要眼睛向內,向科技創新要發展空間”

記者:如何提高航班的準點率是百姓關注的焦點問題,面對目前有限的空域資源,如何提高效率,深挖潛力?

馮正霖:要把重點放在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提升運行效率上。自20世紀90年代起,通過大規模引進和建設監視雷達、管制自動化系統、地空甚高頻通信電臺、地面導航設備等,我們快速實現了空管系統的第一次技術升級。特別是以實施雷達管制、實施縮小垂直間隔(RVSM)和建成三大高空區域管制中心(北京、上海、廣州)為標誌的科技創新措施,數倍提高了空域容量和總體運行效率,有力地保障了民航運輸量的快速增長。當前,行業發展仍然受到空域資源不足等制約,面對不斷增長的航班流量,我們不能把眼光完全盯在外部條件改善上,一定要眼睛向內,向科技創新要發展空間、要運行效率。我們要按照新技術應用推進部署,加大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實驗和應用工作,為提升民航運行效率作出貢獻。

記者: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的出行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適應這種新形勢,創新民航服務?

馮正霖:的確。當前隨著移動智慧設備、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等新技術、新理念在行業內大量應用,個性化、多樣化服務産品層出不窮,極大地改善了旅客出行體驗。例如,中航信推出的“航旅縱橫”在業界形成了較大影響,成為旅客查詢航班信息的手中利器。國航機上網絡服務,東航空中網絡平臺,以及南航推出的微信掃描登機牌條形碼就可獲取航班動態信息等服務,都是在“真情服務”理念下,大力依託科技創新增強旅客對民航服務獲得感的具體體現。今後,我們還要以信息化、智慧化為支撐,以大數據利用、移動互聯網為平臺,推進民航服務質量管理體系與生産運行體系全面融合,建立全流程服務質量管控體系,進一步提升民航服務質量。

關鍵詞——打破壁壘

“創新,必須實事求是,不搞照搬照抄的偽創新”

記者:近年來民航領域科技創新加快推進,但您也曾指出,民航科教領域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依然沒有根本改變。下一步,將如何發力破解難題?

馮正霖:只有堅持自主創新,才能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這就要破除國外技術的盲目迷信,建立自主創新的新機制。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航班量持續增加和運行環境日益複雜,我們面臨的很多困難已經無法從國外尋找所謂的經驗方法了,比如高原機場和地形複雜機場運行、大流量條件下協同決策等。如果説以前我們可以照搬學習別人的東西,現在我們已經有了需要獨立面對的特殊問題,需要我們獨立思考判斷,需要我們自主研發。尤其是當前推進實施全球新一代航空系統,在關鍵技術以及涉及國家信息安全的關鍵領域,我們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甚至有些是我們獨特需求的。因此,在當前歷史條件下,談創新、幹創新,就必須結合實際、實事求是,勇於真創新,不搞照搬照抄的偽創新。歸根到底,無論是發展階段、環境資源還是中國特色的管理體制,中國民航所面臨的挑戰都是我們所特有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記者:您認為,民航業自主創新的著力點在哪,還要突破哪些壁壘和障礙?

馮正霖:一是要破除故步自封的行業壁壘,建立開放包容的新機制。民航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要充分利用行業內外創新力量。這裡我要強調,打造開放共享的民航科技創新平臺,必須要堅持打破單位、隸屬關係、身份等壁壘,廣泛吸納行業外科技優勢資源,為我所用,為民航發展所用。要強化創新鏈和産業鏈的有機銜接,推動形成民航業與上下游産業良性互動的局面。要以企業為主體,構建産學研用合作的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二是要破除項目管理的機制障礙,建立科教投入的新機制。加大科教投入需要多管齊下,廣開資金渠道,充分利用中央投資、地方財政、社會融資、企業投入和自有資金,共同為民航科教工作提供不間斷的經費支持。要在民航科教領域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不斷壯大民航科教資金投入,改善民航創新條件。

三是要破除束縛人才的制度藩籬,建立激發創新的新機制。人才是創新的主力軍,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為此,要深化民航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建立以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深化民航職稱制度改革,改變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的評價方式;深化民航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完善推薦提名制,突出對重大科技貢獻、優秀創新團隊和青年人才的激勵;深化科教體系薪酬制度改革,建立更加靈活科學的分配機制,讓創新人才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新成果合理合法享有應有的待遇;探索科技成果産權制度改革,把民航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下放給單位,通過獎勵等辦法將部分股權、知識産權等讓渡給科研人員。還要抓好一系列配套制度改革,為充分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營造更好的制度條件和環境。

創新是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允許科技人員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同時要有包容機制,寬容失敗。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要淡化“既為我有,只為我用”的思想,制定鼓勵科研人員創業創新和自由流動的政策,允許科研人員保留基本待遇,帶著科研項目和成果創辦企業或到企業開展創新工作。要設立流動崗位,吸引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管理人員和企業科技人才到科教單位兼職。(記者 馮蕾 陳恒)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