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第五大發明”申遺歷程

2016-12-02 08:25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中國“第五大發明”申遺歷程

圖為今年5月5日立夏,安徽省合肥市香樟雅苑小學學生在展示自己手繪的彩蛋。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11月30日下午,從埃塞俄比亞傳來好消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從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演變而來,歷經幾千年的歷史變遷,“二十四節氣”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為此,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付出了諸多努力。12月1日,本報記者連線到了正在埃塞俄比亞會議現場開會的中國政府參會代表團成員。他們在會議現場為本報獨家講述了此次申遺成功背後的故事。

申遺準備很充分

二十四節氣是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2006年,由中國農業博物館申報的‘農曆二十四節氣’被列入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為後來的申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埃塞俄比亞會場的中國代表團團長馬盛德這樣對記者説。

據了解,本次赴埃塞俄比亞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包括文化部非遺司和外聯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以及中國農業博物館的代表。

中國于2004年批准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根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需要,文化部對非遺項目進行梳理,“二十四節氣”被列為重點考慮的申遺項目。從那時起,中國就加強了對該遺産項目的確認、建檔和研究。

2014年初,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協調下,申報工作正式啟動。2014年5月,由中國農業博物館牽頭,協同相關社區、群體成立“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組”,就此全面展開申報文本的編制工作,中國民俗學會作為群體代表加入其中,涉及“二十四節氣”7個擴展項目的社區、群體和代表性傳承人也積極參與了申報文本和保護計劃的編制。

2015年3月,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申報材料,包括申報文本、社區知情同意書、清單節錄、照片和視頻等文件。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