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陜西:守護三秦大地綠水青山

2016-12-02 09:11 來源: 陜西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守護三秦大地綠水青山
——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綜述

  “有條件要治,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治。”面對西安西郊熱電廠的嚴重污染,省委書記婁勤儉在任省長時這樣要求。這是一個承擔著1020萬平方米的採暖供熱任務且事關民生的企業,建設較早,設施陳舊,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一度佔到全市總量的25%,既是全國省會城市唯一沒有進行脫硫脫硝改造的熱電企業,又是列入國家減排必須限期整改的重點對象。為治理這一頑疾,婁勤儉多次現場調研,並主持研究解決方案,最終促使企業連續完成3台電站鍋爐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和4台燃氣供熱鍋爐建設,從根本上甩掉污染企業帽子,而且達到排放限值的標準。

  窺一斑而見全貌。西郊熱電廠的治污過程,彰顯的是省委、省政府對加快推進生態環保建設的堅定決心、認真態度和務實作風。

  頂層設計:環保“緊箍咒”越念越緊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時指出,陜西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係自身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係全國生態環境大格局。陜西一定要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三秦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省委、省政府始終把環境污染治理作為當務之急,把實現青山綠水作為基本追求,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重要責任,全省上下不斷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不斷推動生態環境建設突破提升。到2020年,力求補齊環境短板,實現全面夠格進入小康社會和“美麗陜西”建設目標。

  宏偉目標的實現,需要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為此,省委、省政府相繼推出一系列戰略決策、行動方案和制度設計,環境保護的“緊箍咒”越念越緊。

  2014年,被稱為陜西官場“大考”的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做了重要調整,大幅增加生態環保指標權重,不斷創新督查考核和評價辦法。其中,美麗陜西中的生態環保指標,分值由原來的12分增加到25分,霧霾治理指標由原來的3分調整為8分。考核由年終一次進行改為平時經常督查、半年評估研判、年終綜合評價。

  省委、省政府出臺《陜西省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試行)》,明確提出,環境保護工作實行“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環保監管由督企向督政督企並重轉變。

  《陜西省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規定,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負總責,黨政主要領導成員承擔主要責任,其他有關領導成員承擔相應責任。明確指出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導致環境質量惡化,造成嚴重後果的領導幹部,嚴格追究責任,並把生態環保的履職盡責情況與班子考核、幹部任用和目標考核密切挂鉤。

  省委書記婁勤儉經常強調堅決不要污染的GDP,省長胡和平明確要求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評價體系和標準,強力實施目標責任考核、環保督察巡查等制度,切實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形成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齊抓共管的格局。

  系統治理:綠水青山成致富“金名片”

  向污水宣戰,渭河變清漸成現實。在渭河污染的治理上,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一次次做出科學的決策和週密的部署,擂響了治渭工作的戰鼓,成為治理渭河、深化清潔的關鍵起點。

  前不久,省委常委會聽取全省環保工作彙報並研究當前重點工作,省委書記婁勤儉指出:渭河治理要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在不斷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的同時,進一步採取恢復濕地、恢復地下水等自然的方式推動水質改善。有條件的地方,應把污水處理廠和濕地建設結合起來,將污水處理廠與中水利用、濕地公園統一規劃建設,只有這樣系統施策、統籌治理,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對此,全省把渭河治理與城市水系建設相結合,把水資源利用能力與治污設施建設、生態濕地建設、截污管網建設相結合,使渭河干流和重點支流水質改善明顯。目前從寶雞到渭南,建起一批依託渭河濕地公園、河濱公園、渭河河畔,這些濕地不僅恢復了渭河的生態系統,而且成為沿岸市民休閒娛樂的最佳選擇。

  隨著各項環保措施的強力推進,我省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連年超額完成,其中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提前2年以上完成國家目標;渭河消滅黑臭,並提前一年提高一級標準完成國家考核任務;漢丹江水質持續保持優良,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陜北在保障國家能源開發建設的前提下,生態環境質量保持穩定,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公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紮實推進,整治村莊環境面貌明顯改善,約560萬人受益。

  如今,綠水青山,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三秦百姓致富的“金名片”。“現在政府建起了污水凈化、垃圾填埋場和收集站,環境好多了。環境一好,來遊玩的人也多了,腰包也鼓了。”大荔縣朝邑鎮紫陽村村民段振華感慨地説。

  綠色發展:“騰籠換鳥”結構日益優化

  科學、生態、綠色的發展,具體路徑就是推進系統集約發展,也就是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以推動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和産業水平的更快提升,真正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

  轉型發展,調整産業結構,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為此,全省各地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以“三去一降一補”為契機,加快了“僵屍企業”的淘汰和落後、過剩産能的淘汰步伐。從2014年起在關中地區下功夫推動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使火電企業生産水平從根本上得到提升。不少地方還關閉了一批“十五小”污染企業。同時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列入超低排放改造計劃的20台942萬千瓦火電機組,已完成11台504萬千瓦。合計拆除燃煤鍋爐733台,1477蒸噸,關中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燃煤消費量削減193萬噸。

  在深入推進能源化工産業高端化的同時,陜西通過“騰籠換鳥”,大力發展綠色循環載能工業,加快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新支柱産業,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項目建設亮點紛呈。

  省委書記婁勤儉、省長胡和平在各地檢查工作和調研時經常強調,生態環境是最大優勢之一和核心競爭力,建設和發展必鬚生態優先、環保優先,積極推動山水林田湖生態環境保護和城鄉污染治理,早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三秦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的美好目標。(記者 康傳義 通訊員 馮永強 肖穎)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