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青春無悔 造夢未來——中國海外志願者的亮麗身影

2016-12-04 11:4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 從南蘇丹到肯尼亞,從盧旺達到厄瓜多爾……來自中國的志願者們揮灑青春,用熱血、激情和專業知識為當地人提供服務,解決問題,幫助他們創造美好未來。

在“國際志願人員日”來臨之際,中國海外志願者們踏著堅定自信的步伐,傳遞心中的愛和力量,在世界舞臺上勾勒出一抹亮麗的色彩。

靈魂工程師

2013年,重慶師範大學研究生蘇文前往盧旺達孔子學院志願教授漢語和武術,一幹就是3年。今年9月,他回到國內,一是準備考取“IPA國際註冊漢語教師資格證”,拿到漢語教師的專業資格認證,二是參加明年3月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舉辦的國際漢語公派教師面試選拔。如果一切順利,明年7月他將作為一名漢語教師重返盧旺達。

在盧旺達期間,從小習武的蘇文培養出大批武術愛好者和運動員,有的學員在東非國際武術比賽中屢次獲獎。此次回國,他計劃前往嵩山少林寺和武當山學習觀摩,深入研習中國武術精髓,為重返盧旺達做準備。

“盧旺達是我為之奉獻青春的地方,是漢語夢起航的地方,這片熱土需要我們,”蘇文説。

中國志願者田敏娜同樣難以割捨與盧旺達學生朝夕相處兩年的感情。一位學生在電子郵件中説:“非常感謝您兩年來的教育,我們很喜歡中文,它對我們的未來很重要,希望儘快再見到您。”

田敏娜也打算重返盧旺達幫助更多學生。“那裏有淳樸的民風、友善的人民、渴望知識的學生,這些都是我想回去的原因。”

無國界醫生

來自甘肅蘭州的兒科醫生鄒緯曾就職于廣州軍區總醫院,十幾年前被公派至讚比亞執行官方援非任務時,她偶然結識無國界醫生組織,並於2012年正式加入。   兩年前,鄒緯奔赴塞拉利昂抗擊埃博拉,今年夏天又到南蘇丹執行救援任務。她的下一個任務很可能是去阿富汗。

談起這幾年的海外經歷,鄒緯最大的感受是中國海外志願者人數越來越多,有助於增進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她説,一些外籍同事或當地病人對中國的認識比較片面、有限,如果有更多的國際志願者走向全世界,更多地和世界進行交流,會改善這種情況。

“過去我總是不太自信,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但是時間和實踐證明,咱們中國培養出來的醫生,到哪兒都是不差的,我在海外遇到的每一位中國同事都是敬業和高效的典範,”鄒緯自豪地説。

貧民窟造夢者

馬薩雷貧民窟是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第二大貧民窟。這裡居民的生活因為一個名為“造夢公益組織”的機構,産生了不少變化。

造夢公益組織是由中國大學生與海外留學生共同創立的非營利性公益組織,成員以及志願者遍佈世界各地。過去3年間,造夢公益組織已為馬薩雷貧民窟建立了兩所學校,舉辦了貧民窟達人秀、青少年足球賽、夢想畫展等文化娛樂活動。他們還成立了一支足球隊,計劃將來帶領部分貧民窟球員去中國,參加國際性比賽,進行中非文化交流。

據造夢公益組織負責人陰斌斌介紹,目前最主要的項目是建立一個職業培訓中心,以便培養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人才,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從而帶動更多的青少年去改善貧民窟現狀。

他説,在非洲3年間,他接觸到很多中國志願者,感覺中國青年的思想越來越開明。“中國志願者普遍責任心較強,工作效率高,在當地頗受好評。在馬薩雷貧民窟,大家都會熱情地和中國人打招呼,有的人甚至能叫出中國志願者的名字,這説明我們很好地融入了當地生活。”

動物保護神

在廣袤的非洲草原,非法牟利帶來的殺戮使成批的珍貴動物倒在盜獵分子的槍下。來自中國的志願者用盜獵者的“剋星”——三角翼飛行器,為津巴布韋野生動物撐起“保護傘”。

“開車需要三四個小時才能到的地方,駕駛三角翼30分鐘即可到達。三角翼可以飛得很低,能夠360度無死角地監控整個保護區,巡航距離達350公里,時速80公里。運行成本低,安全性很好。同時,它在空中巡航時産生的聲音可以傳遞到方圓幾十公里內,可以很好地震懾盜獵者,”曾于去年和今年兩次來到津巴布韋的中國一家飛行俱樂部的教練胡英健説。

胡英健説,每個月圓之夜,都是盜獵的高發期。因為在明亮的月光下,盜獵分子覬覦的大象、河馬等動物將“無處藏身”。今年中秋之夜,他與保護區工作人員尼亞孔巴一起巡邏,一個晚上也沒有聽到一聲槍響。“感謝你們!你們在空中飛翔,盜獵者都不敢來了!”尼亞孔巴向胡英健豎起了大拇指。

“不少外國人認為中國人愛買象牙,愛吃野味,是動物的‘天敵’,”中國志願者劉暢説,“我們希望用自己的志願行動改變他們的偏見,讓他們知道,在野生動物保護領域,中國人沒有缺席。”

災區最可愛的人

今年4月16日,厄瓜多爾西北部沿海地區發生7.8級強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在此危急時刻,成千上萬青年人通過各種方式投身救災一線,其中不乏中國志願者的身影。

27歲的張鵬飛就職于中工國際,目前在厄瓜多爾常駐。4月20日,得知中國救援隊急需西班牙語翻譯後,張鵬飛自告奮勇提出去一線當志願者,背上揹包就隨著救援隊前往震中佩德納萊斯。

震後7個多月,張鵬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他11月參加中國無償援助的民生工程——喬內醫院重建項目的開工典禮,重新來到了災區,發現這裡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倒塌的建築廢墟已清理乾淨,中國援助的救災帳篷為災民提供了臨時住所,街道商店恢復了災前的繁榮。

“經過這次救災,我發現其實一切都有回報,不是物質上的回饋,而是精神上的滿足,”張鵬飛説,“當看到因為你的努力而讓人充滿感激時,你會明白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真諦,明白無償奉獻的含義,激勵自己力所能及地去幫助更多的人。”(執筆記者:賈小華;參與記者:楊孟曦、金正、張玉亮、梁君茜)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