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空間觀測技術將為“一帶一路”繪製“全息圖”

2016-12-07 21:4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 董瑞豐)“一帶一路”沿線的地理環境是啥樣?有沒有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水資源和生態承載能力又是什麼情況?來自太空的“眼睛”將可以一一觀測這些基礎信息,並匯總成一個大數據平臺,為建設“一帶一路”提供決策支持。

6日至7日,中國科學院發起的首屆“數字一帶一路”(簡稱“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英國、荷蘭、印度、巴基斯坦、老撾、突尼斯、摩洛哥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近百名專家出席會議,共同研討“數字絲路”科學規劃等工作。

“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主席、中科院院士郭華東表示,“一帶一路”是一個突破性、全局性的國際倡議,將會造福于沿線各國人民,但也面臨環境、資源、災害等一系列挑戰,需要從科學層面進行總體認知和評估,對可能遭遇的風險給予分析與預警。

郭華東介紹,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具有宏觀、快速、準確探測地球的特點,可對“一帶一路”進行全局整體分析和長週期動態監測。這些數據匯聚到一起,構成“數字絲路”的巨型信息系統,能夠對複雜地學過程與社會經濟現象進行系統倣真和決策支持。

30年衛星遙感數據監測表明,受全球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部分地區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有加重趨勢。“糧食安全與水資源不足問題是‘一帶一路’沿線多國面臨的共性問題。”郭華東舉例説,應掌握“一帶一路”流域水資源潛力與時空格局,科學診斷各流域人類可持續發展能夠消耗的水資源量。同時,可用空間對地觀測大數據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研究。

此外,空間觀測技術可以為沿線國家提供重大自然災害空間觀測減災服務和支持,在海岸帶環境格局研究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基於“互聯網+”的農情和食品安全系統,還可以監測“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耕作活動、農業氣象、大宗作物生長形勢與産量信息。

據悉,此次會議正式成立了7個科學領域工作組,分別為地球大數據平臺、環境變化、海洋與海岸帶、自然災害、世界遺産、水資源與城鎮化、農業與糧食安全。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