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上海:打造“全球城市”文化內核

2016-12-08 17:4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上海12月8日電(記者 許曉青、郭敬丹)“上海規劃建成充滿文化創意的‘全球城市’,這個目標富有雄心。”“這座城市擁有較高的文化水準和前衛的藝術精神。”“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沿著黃浦江和蘇州河,文化藝術正在復興。”

本週前來上海參加“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四次會議”的英方代表們這樣描述他們眼中正在打造“全球城市”的上海。

今年早些時候,國家發改委公佈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首次提出要“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這一目標定位,既是國家戰略所需,也是上海自身發展使然;某種程度上,還代表著國內大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而“文化內核”是“全球城市”構成要素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有機”的城市文化功能佈局

“‘全球城市’不是單一的空間關係,而是要構成一種新的、流動的空間關係。”在前不久舉辦的“未來城市:藝術與城市更新”論壇上,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石崧介紹了《上海2040藝術文化與城市發展融合規劃》。

根據這一規劃,“文藝”將被視為“創新生産力”,成為提升“全球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關於“全球城市”,業內普遍認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薩森的定義。“全球城市”是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直接影響全球事務能力的城市。“文化”在“全球城市”的功能佈局中不可或缺。專家解讀,到2040年,上海的城市文化功能佈局,將變得更加“有機”。

從地理佈局看,未來幾年,橫貫上海東西軸線的城市文化設施將“連珠成串”,“一軸”西起朱家角、虹橋商務區,東經浦東金橋、張江,延伸至包含迪士尼項目的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備受矚目的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工程,也在重塑上海的功能佈局。“公共空間和生活岸線的開放,實質也是文化功能的開放。”徐匯區區長方世忠説。

石崧透露,在制定“全球城市”相關規劃時,上海還特別考慮到了城市文化功能的“全年齡段”覆蓋。這意味著,凡新建文化設施都將滿足“老少咸宜”的需求,體現“有機的人文關懷”。

傳統保護與創造性轉化並舉

湯顯祖的《牡丹亭·驚夢》和莎士比亞的《亨利五世》選段,最近在上海舉行的“中英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研討會”上登臺“相遇”。圍繞中西戲劇傳統的異同,中外人士展開深入交流。

2016年,上海昆劇團將湯顯祖的全本《臨川四夢》搬上舞臺,通過東盟十國文化節、上海國際藝術節等,向世界介紹原汁原味的湯翁作品。與此同時,上海京劇院根據莎翁作品改編的京劇《王子復仇記》、張軍崑曲藝術中心創排的《我,哈姆雷特》等也走出國門,用西方熟悉的故事情節,演繹中華文化的審美和情懷。

入夜時分,上海各大劇場燈火通明,人們既能欣賞到湯顯祖、莎士比亞筆下的曠世經典,同時也能體驗來自世界各地的時尚舞臺秀和各民族風情展演等。

從大學校園,到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劇場,再到由老洋房或工業遺存改建的文創園區,上海一直是中國城市文化的“風向標”之一。近年來,上海又在動漫及“二次元”、網絡視聽、虛擬現實技術等領域對標國際同行,使整座城市成為吸引中外青少年“粉絲”到訪的旅遊目的地。

在“美美與共”中增強文化自信

“從上海,可以看到世界藝術的活力和希望!”法國馬賽國家戲劇院院長瑪莎·馬凱弗在上海參加靜安現代戲劇谷活動時説。

這一在上海孵化誕生的戲劇節品牌,今年吸引了十多部中外精品劇目集中展演。

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指出,上海需要不斷深化教育、科技、人文等領域的對外交流,不斷吸取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積極與不同文化和文明平等交流、彼此學習、相互借鑒、共同進步。

改革開放後,上海在國內率先創辦電視節,此後又開電影節先河。“上海書展”、上海國際文學周及詩歌節等,也都形成了文化品牌,構築起“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的交流平臺。

今年發佈的《上海市文化創意産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顯示,2016-2018年,上海文創産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速,將力爭高於全市國內生産總值平均增速2-3個百分點,預計2018年末佔全市國內生産總值比重超過12.6%。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