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農科院試點間作模式幫助農民畝均增收500元
不久前,山東省高唐縣梁村鎮梁村街種糧大戶徐樹國賣了5萬多斤玉米給飼料加工廠。“我種了50畝地,玉米花生間作,玉米每畝打了1000多斤。”徐樹國説,“過幾天再把間作打的2萬斤花生賣了,還能有個6萬元的毛收入。”
同樣是種地,徐樹國在山東省農科院和高唐農業局的指導下,採用玉米花生寬幅間作模式,每畝多收入500多元,50畝就是近3萬元,讓他怎能不樂呵?
玉米花生間作,好處還不止這麼多。
玉米不減産,還多收了一季花生
玉米收穫時節,梁村迎來了一群“重量級”人物,有院士、專家,還有種植大戶和農業部門幹部。頭一天,這裡進行了百畝示範方測産,按照玉米花生3:6間作模式的地塊,畝産玉米517.7公斤、花生191.7公斤。
徐樹國算了一筆賬,玉米花生間作,一畝毛收入近2000元。成本的話,玉米花生間作一季,從種到收,成本總計約1300多元。每畝有600多元的純收入,比單純種植玉米多收500多元。
畝均增收500元,咋實現?來自山東臨邑的種糧大戶魏德東最有發言權。
去年的這個季節,來自全國各地農技推廣部門的50余名農技人員,在他的家庭農場大田裏,親眼見證了玉米花生間作機械收穫過程。“結果證明,玉米基本不減産,還能多收一季花生。”魏德東説。
間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長期內,分行或分帶相間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在人們記憶裏,北方以玉米、豆類間作最為常見。後來由於大規模實施機械化,間作方式不方便機械收割,逐漸淡出人們視野。
山東省農科院連續4年在魏德東的大田裏搞玉米花生寬幅間作試驗,還同步進行配套農機具研發。魏德東明白,專家們投入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把間作當做一件大事來做,其中的意義,肯定不僅僅是增收這麼簡單。
魏德東想的沒錯。
這個院士專家組一致認為,玉米花生寬幅間作技術,立足於保障糧油安全和農民增收國家戰略,符合新時期糧經飼協調發展的國家需求,是黃淮海、東北等地區調整種植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對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