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當今最先進的氣象衛星在西昌發射成功

2016-12-11 12:30 來源: 氣象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12月11日,風雲四號01星搭乘長征三號乙遙42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升級換代正式拉開序幕。

00時11分04秒,伴隨著地動山搖般的轟鳴聲,火箭烈焰噴涌、騰空而起,劃破墨色長空,向著遙遠的蒼穹進發。

風雲四號01星是我國首顆靜止軌道上三軸穩定的定量遙感衛星,代表著當今氣象衛星最先進水平,在多方面實現了重大技術突破。

與目前業務運行的風雲二號衛星相比,風雲四號01星配備的掃描成像輻射計可見光通道最高空間分辨率由1.25公里提高到500米;時間分辨率提高1倍,可每15分鐘對東半球掃描一次,最快每1分鐘生成一次區域觀測圖像。

“我們預期,‘風雲四號’的圖像質量會比‘風雲二號’有臺階性的提高。”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説。

風雲四號01星觀測數據將廣泛應用於數值天氣預報、氣候變化分析、生態環境監測等,以全新的方式揭示颱風、暴雨、洪澇、森林火災、沙塵暴和空間天氣的變化規律,更加有效地減少上述自然災害帶來的人民生命和財産損失。

風雲四號01星搭載了世界首個靜止軌道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首次實現了靜止軌道大氣高精度溫度、濕度廓線探測,其觀測能力是現有觀測系統的上千倍。

“成像和垂直觀測相結合,就好比醫生不僅有了X光片,同時還有了CT片,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跨越,可以説,風雲四號衛星是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的重器。”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風雲四號衛星應用首席專家許映龍説。

閃電成像儀首次實現了我國靜止軌道閃電成像觀測,可對我國及周邊區域閃電每秒拍攝500張照片,為強對流天氣的監測和跟蹤提供全新的觀測手段,提高對雷電和暴雨等災害預警水平。此外,空間天氣探測精度顯著提高,通道數量和探測要素大幅增加,對大氣層以外的航天活動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風雲四號衛星工程總指揮于新文説:“風雲四號01星解決了多個儀器同時工作所産生的相互干擾問題,成功將四大類載荷安裝在同一個衛星平臺上。相較于其他國際先進水平靜止氣象衛星將成像儀器和探測儀器分置於兩顆衛星的普遍做法,大大節省了研製成本,更重要的是,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對大氣的多手段綜合觀測。”

在與衛星數據質量關係密切的關鍵定位技術上,風雲四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張志清介紹,風雲四號衛星通過自主研發的星地一體化設計,突破了靜止軌道三軸穩定平臺的圖像導航配準技術,圖像定位精度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據悉,風雲四號衛星從1994年提出設想,直到今年成功發射,共歷經22年,是我國歷史上投資最多、研製時間最長、技術難度最大的對地遙感衛星。

回顧中國氣象衛星發展,許健民説,中國的氣象衛星最重要的一個特徵是,包括衛星、地面系統,硬體、軟體等在內,全部為自主研製。可以説,國際同行普遍認可中國氣象衛星具有自己的特色,並且在某些方面達到了世界領先。

在接下來的幾天,風雲四號01星將定點于東經99.5度36000公里赤道上空,定點後正式命名為風雲四號A星;經過6個月的在軌測試後,投入試驗應用。後續,其衛星資料將廣泛應用於氣象、水利、農業、林業、環境、能源、航空和海洋等領域。

風雲四號02星和03星為業務衛星,將於2018年和2020年前後發射,屆時將全面接替目前在軌運行的風雲二號系列衛星。

近年來,國際上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呈競相發展態勢。日本和美國分別在今年11月2日和11月19日發射同類氣象衛星。歐盟、俄羅斯、韓國、印度也計劃于2017-2018年前後發射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對地觀測氣象衛星序列。

下一步,風雲四號系列衛星數據將在服務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方面起積極作用,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高精度的氣象衛星資料,推動區域氣象災害聯防和資料共享,進一步提升我國氣象事業和航天事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