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客觀全面看待中國債務問題

2016-12-11 19:5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客觀全面看待中國債務問題
——專訪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 林暉 陳煒偉)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研究2017年經濟工作時警示,當前一些金融領域風險顯現,需要高度重視並努力加以解決。

長期關注中國債務問題的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11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金融領域風險的確在積聚,但還沒到能爆發的程度。中期內,中國爆發債務危機的概率極低。

“分析中國的債務問題,眼光絕不能僅限于負債面,還應當兼及資産面:看一看債務的使用能否創造資産,能否為償債提供物質基礎。”在李揚看來,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發展積累了大量財富,為解決不良資産帶來的金融風險提供了“家底”保障。

李揚介紹,發達經濟體的政府從事債務融資,主要是為彌補其公共消費虧空、彌合養老體系缺口和進行收入再分配,中國政府的債務融資則主要是為各類公共投資籌集資金。

“消費和投資,不可同日而語。債務資金若用於投資,這些投資形成資産,並有現金流産生,這便為償債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反而會降低負債的風險。”他強調。

根據李揚團隊的研究成果,按寬口徑匡算,2015年底,中國主權資産總計229.4萬億元,主權負債126.2萬億元,資産凈值為103.2萬億元。考慮到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産變現能力有限以及國土資源性資産使用權無法全部轉讓(特別是在經濟下滑時期)的情況,扣除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産16.6萬億元,並以2015年的土地出讓金3.1萬億元替代國土資源性資産69萬億元,從而主權資産由229.4萬億元減少到146.9萬億元。如此得到的窄口徑的主權資産凈值為20.7萬億元。

“即便使用最嚴苛的標準來計算,中國的主權資産凈額仍然是正值。這意味著,即使政府債務未來出現一定程度的還本付息困難,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出售國有經營性資産和部分可變現的資源性資産來清償債務。由於中國政府擁有足夠的主權資産來覆蓋其主權負債,‘清償力風險’並不存在,因此,在未來的中期內,中國基本上不會發生主權債務危機。”李揚説。

從國際經驗看,債務危機通常是由對外債務失衡引發的。

李揚表示,作為一個國內儲蓄充盈的國家(2015年為47%、比多數國家高出20%),中國的債務融資來源主要是國內儲蓄。“統計顯示,2015年,外幣計價的外債只佔我國總債務的不到3%。這種‘左口袋欠右口袋’的債務/債權格局,使得我們可以不受國際市場的干擾,自主且平滑地處理自己的債務。”

此外,中國外債警戒的所有指標,多年來一直處於國際安全標準之內。在外債總規模趨於降低的同時,以對外直接投資為代表的對外資産規模卻在快速增長。2015年末,企業、政府和個人等在海外持有的資産餘額減去負債餘額所得,即對外凈債權達到15965億美元,債務風險無從談起。

儘管中國發生全面債務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但李揚表示,中國潛在的債務風險還是切實存在的,即銀行顯性和隱性不良資産構成的負債風險。

他指出,自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隨著宏觀經濟增速的放緩以及企業盈利和償債能力的下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雙降”趨勢終止,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連續19個季度上升,並創下自2005年第一季度以來45個季度的新高;同時,不良貸款率亦為2009年第二季度以來28個季度的高點。

李揚認為,除了顯性不良貸款外,還存在若干潛在的不良貸款因素,如關注類貸款規模擴大,影子銀行類表外業務的不良貸款風險敞口增加,包括欠息貸款、逾期貸款等在內的隱匿不良貸款隱憂,企業應收賬款以及可能的三角債問題等等。

“要按照中央出臺的《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一方面著手在存量上處置已經形成的不良資産,另一方面注意在增量上防範形成更多的不良資産。”李揚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