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加快綠色轉型

2016-12-11 22:0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 王立彬)煤炭資源枯竭,礦企關閉,因煤而建、以煤而興的城市往哪去?答案是:依山靠水、以文以旅,走綠色轉型升級之路。

記者11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根據《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分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4種類型,其中67個衰退型城市資源趨於枯竭,經濟發展滯後,民生問題突出,生態環境壓力大,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難點地區。

資源枯竭型城市,枯竭的是礦産,不是文化。作為資源衰退型城市之一,包頭市石拐區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6000年前即開始有人類活動。這裡有“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修築的趙長城遺址,還有敖包山原始森林,藏傳佛教聖地之一的五當召。於是,注重歷史文化遺存,以生態為支撐,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打造集生態、旅遊、體驗、影視、創意為一體的文化産業基地,石拐成功打造了綠色轉型升級之路。石拐區文體廣電旅遊局局長王旭東説,在投資10億元保護性開發戰國趙長城遺址,修繕趙長城胡服騎射廣場、長城文化公園等工程同時,石拐區認識到綠色文化與工業文明並不完全抵觸,清末以來各個時期工業元素使“百年礦城”十分適宜拍攝歷史題材影視劇,目前已有《立春》《天亮了》等多部影視劇在此取景拍攝。

本週末召開的2016中國·五當召文化旅遊發展論壇提供數據顯示,在中央和地方支持下,越來越多資源枯竭型城市像石拐區一樣,努力通過發展文化旅遊産業來轉型。國土資源部數據顯示,從2010年起,中央財政重點支持38個礦産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累計投入148.7億元,通過改善礦區生態環境,促進了城市轉型。但全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制度建設仍有待加強,“重開發、輕保護”現象嚴重,長年積累的環境問題突出,如採礦累計佔用損毀土地超過375萬公頃,將損毀土地加以整治,變廢為寶,為生態旅遊文化産業開闢空間的任務繁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