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西藏:精準扶貧的“三有”樣本

2016-12-12 07:5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西藏首個異地扶貧搬遷村實現有房子、有産業、有健康
精準扶貧的“三有”樣本

在拉薩曲水縣達嘎鄉境內,一座嶄新的村落格外引人矚目。村子裏,水泥小路曲折經過每家每戶,新栽不久的樹苗整齊排列。住房均為二層小樓,白色外墻上刻著一道道彎曲的紋路,鮮艷的國旗飄揚在大門上方。走進屋內,客廳寬敞明亮、傢具獨具民族風格,甚至在二樓還配有專門的“經堂”。這就是西藏首個異地扶貧搬遷村——三有村。

何謂“三有”?有房子、有産業、有健康。今年3月,三有村在毗鄰曲水火車站的荒地上破土動工,僅用四個月的時間就實現全村入住。三有村現有的184戶住戶,均是來自曲水縣達嘎鄉、茶巴拉鄉和曲水鎮的建檔立卡戶。村民達薛告訴記者,她原先位於茶巴拉鄉的房子年久失修,“下大雨時全家都要躲到鄰居家”。如今,全家住在160多平方米的新房裏,再也不擔心風吹雨打。

“村裏建有三種戶型,分別是108平方米、144平方米和165平方米,根據貧困戶家庭人口數,分配不同的面積。”三有村下沉幹部旦增晉美説,房屋的傢具都是村委會提供的,使得老百姓真正實現了“拎包入住”。

為實現“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曲水縣堅持“遷、業”同步發展,籌集1886萬元建立了由鄉鎮幹部參與管理的異地扶貧産業項目——奶牛養殖合作社、藏雞養殖合作社以及農牧民種植合作社。合作社以“公司+致富帶頭人+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運營,搬遷貧困戶以勞務輸出的方式進行入股,獲得分紅,實現增收。

“奶牛養殖合作社現有奶牛200頭,二期項目後,預計明年會達到500頭。種植業則以青絲玉米和藏藥材為主。”達嘎鄉副鄉長、三有村第一書記索朗央金告訴記者,現在已實現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的循環經濟模式。

搬遷是手段,脫貧致富才是目的。三有村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有三種:一是搬遷戶之前就有耕地,他們將耕地統一流轉給鄉政府,每畝會有800元的租金。二是外出或者在村內産業園進行勞務輸出。三是三有村內的産業、商鋪收入分紅。其中,奶牛養殖年人均可分紅2054元,藏雞養殖年人均865元……“這樣算下來,僅産業、商鋪分紅年人均收入就達3528元,搬遷戶已經全部實現脫貧。”索朗央金説。

在三有村,讓記者印象深刻的,還有這裡完善的配套設施,包括村委會、衛生室、幼兒園以及集休閒、娛樂、健身為一體的公園,還配套建設了水、電、道路、通訊以及燈柱系統等。旦增晉美指著紅色的燈柱説,每當夜幕降臨時,這種隨處可見的路燈會發出五顏六色的光,十分漂亮。而且,還有報警裝置。“最近來村裏參觀學習的人很多,所以總是能聽到‘滴滴’的警報聲。”

三有村衛生室是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衛生室,總投資75.6萬元。記者看到,這裡設有門診室、治療室、藥房、預防接種室、健康教育室等功能科室,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三有村衛生室能對一般常見病、多發病進行有效快速診治,基本能滿足轄區內農牧民群眾醫療需求。此外,衛生室還與縣醫院、江蘇省泰州市一家醫院建立了三方遠程視頻會診,這也是全區在村級衛生所的第一個遠程醫療會診。“衛生室向搬遷戶提供了便捷、安全、優質的醫療服務,解決了他們的看病難問題。”索朗央金説。 (記者 韓俊傑)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