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醫藥需傳承更需創新

2016-12-13 07:54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醫藥需傳承更需創新
——訪世衛組織顧問、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院長林瑞超

在2016年裏約奧運會期間,美國選手菲爾普斯身上留下的中醫拔火罐印記。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 攝

林瑞超 福建泉州人,教授、法國藥學博士。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藥品質評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顧問、專家;法國國家藥學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藥典委員會執行委員及中成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曾先後出任法國第戎大學副教授、北京市政府顧問、中國藥學會理事;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藥檢定首席專家、中藥民族藥檢定所所長。

12月6日,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今年開展的第四次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結果結果顯示,與2012年第一次調查相比,中醫藥首次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元素,選擇比例達50%。中醫藥已經成為中國在海外的一張亮麗名片。

但是,中藥質量的良莠不齊,讓“中醫可能亡于中藥”的擔憂日甚,一些中藥在海外甚至因所謂“毒性”或副作用被限制或禁止進口。12月9日,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顧問、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院長林瑞超。

中醫藥如何規範化發展?

從藥材生産源頭抓起

中藥質量和用藥安全一直以來為人們所關注,標準化生産被認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舉措之一。剛剛發佈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提到,中醫藥標準體系已初步形成,標準數量達649項。

中藥標準化、産業化發展為何重要?

“這是中國迅速增長的人口規模決定的。”林瑞超説,從1949年的4.5億到現在的13億,人們對中藥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野生藥材的某些品種已經很難滿足大眾用藥需求,所以必須開展中藥的規範化種植和生産。

中藥的規範化標準生産其實很早就開始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針對中藥的研發和生産出臺了許多規範。例如,規範藥品臨床前研發的《藥品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範》(簡稱GLP,1999年施行)、規範藥材種植的《中藥材生産質量管理規範》(簡稱GAP,2002年施行)等。

“現在,我們強調中藥的規範化生産要從藥材生産這個源頭抓起。對於野生藥材,要規範化采收,做好周邊生態環境治理;對於栽培藥材,要規範化種植、采收、加工、運輸等,中間還要經過炮製、加工成飲片,才能夠入藥。”林瑞超説,藥品的製造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斷規範的。

“中醫亡于中藥”?

中醫、中藥應一起努力

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超標、療效下降……中藥材質量直接影響中醫形象,業內甚至擔憂“中醫有可能會亡于中藥”。

“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有好醫生,沒有好藥品也很難治病。”林瑞超説,人們擔憂“中醫可能亡于中藥”,主要是擔憂中藥質量的參差不齊;但是其中也有一個問題——並不是所有的醫生都能開出好的處方,所以問題也不能完全歸咎於中藥。

“總體上,中醫藥是一個整體。中醫的要求中藥應該儘量滿足,中藥的內涵中醫也應該儘量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中藥質量搞上去,把療效保證好,把安全性提上去。”林瑞超説。

那麼,如何確保中醫藥行業“種好藥、産好藥、造好藥”呢?

“北京同仁堂有個‘座右銘’:‘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充分顯示了‘炮製’這一傳統制藥理論、技術對於藥品質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林瑞超指出,世界傳統醫藥有4大源頭:古希臘、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中醫藥不僅生存下來而且不斷發展,這源於中醫藥有自己的醫學理論和制藥理論。

“中藥的性味歸經、炮製等是中醫藥特有的,是先輩、前輩們通過數千年的臨床實踐摸索出來的,很多的精髓是隨著科學進步逐漸被認識。”林瑞超舉例説,烏頭類藥材中含有一種雙酯型的生物鹼,是有毒的,但是通過加工炮製後,雙酯型生物鹼得到降解,成為無毒的飲片而入藥。

林瑞超表示,中藥製造要堅持“承古而不泥于古”原則,不僅要傳承、發揚好古法,還要堅持不斷創新。

中西醫藥誰學誰?

關鍵看臨床療效

隨著現代醫藥業的發展,中醫藥研發技術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現代醫學技術和標準發揮了重要作用。

林瑞超對此認為,中西藥的理論不同,但是殊途同歸。“我曾同法國醫藥界同行説,中西醫應該堅信‘好的醫學就有好的健康’,應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實際上,中醫藥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堅持海納百川。“中藥中的乳香和沒藥,中國並不出産,它們都來自非洲,數千年來中醫將其作為常用中藥在使用。”林瑞超認為,中西藥研發的終極目標是對健康的益處和臨床的療效。“對於中醫藥行業來説,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借助西方先進醫藥研發技術和方法,加快對中藥治病的作用機理及物質基礎等的研究。”

中藥海外被質疑“有毒”?

用藥經驗和理論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醫藥在海外遭遇截然不同的兩種境遇。一方面,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憑藉“青蒿素”研究摘得諾貝爾獎,清涼油等中成藥在海外大受追捧。另一方面,一些含馬兜鈴酸藥材、以動物(如蜈蚣)和礦物(如雄黃、硃砂)入藥的部分中成藥在海外被限制或禁止。

林瑞超對此表示:“這裡存在著用藥經驗和理論不同,有些藥材確實有毒副作用,但它同時也很有療效。”他介紹説,中藥來源有植物、動物、礦物幾類,現在入藥的都是先輩、前輩們經過幾千年基於臨床需要、基於防病治病的需要而使用的。

“比如爬行類的動物有很多,為什麼要選擇蜈蚣、烏梢蛇,而不選別的?是因為它們能夠治病。至於説它們有毒、或者毒性有多大,是隨著科學進步逐步認識的。以化學藥品為主的西藥,歷史不過才數百年。那麼,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幾百年前,人類靠什麼治病?還是得靠這些動物、植物、礦物。”林瑞超説。

林瑞超表示,海外對中藥認識的這種反差可以理解,這説明我們需要重視中醫藥的國際傳播,加深海外公眾對中醫藥的認識。“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砒霜含砷,是有毒的,但從中提取的成分可以治療有的白血病,還被做成了注射劑。不單中國批准生産,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FDA)也批准用於臨床治療。因此,很多被認為有毒的中藥,也有待於我們採取積極態度去開發、認識,而不是‘一竿子打死’。”

中醫藥如何國際化?

首先是練好內功

如何擦亮中醫藥這張中國名片?

林瑞超建議,中醫藥的國際化首先應該修煉好內功。中醫藥為什麼能治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政府、企業、社會、科研和教育界對此不應浮躁,應該扎紮實實支持開展中醫藥的基礎研究。

其次,中醫藥研發技術應隨著現代醫藥發展而進步。“比如獲得諾貝爾獎的青蒿素研究,先輩的經驗是用鮮藥絞汁使用,受此啟發,結合現代技術,採用了有機溶劑提取。這説明,對於一些能夠促進中醫藥研發的中醫古法、經驗,我們應該結合現代技術來加快研究步伐。”

再者,要充分向國際宣傳、介紹中醫藥的特色。“比如對於治療頸椎病、類風濕病等,西醫還沒有什麼特效的辦法,但是,中醫藥對此則有相應的治療技術與方法。實際上,海外很多人士對此缺乏認識,我們需要將這些東西廣而告之。”

“中醫藥的國際宣傳要堅持實事求是,是強項的就要大膽地講,像一些外科手術這樣的弱項就大方承認,不偏不倚、久久為功,中醫藥才能真正成為國際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林瑞超説。

這些中醫藥風靡海外

清涼油 含有樟腦、薄荷油、桉葉油等成分,清涼散熱,醒腦提神,止癢止痛。

風油精 具有消炎止痛、清涼止癢的功效,是夏季居家旅遊常備保健良藥。

藿香正氣水 一般用來治療寒濕所導致的腹瀉、嘔吐等胃腸型感冒。

雲南白藥 對跌打損傷、創傷出血有很好療效,受到中東歐國家的普遍歡迎。

馬應龍痔瘡膏 主要成分為冰片、爐甘石、人工牛黃、硼砂、人工麝香、珍珠、琥珀等,有清熱解毒、去腐生肌的作用,主要用於痔瘡腫痛,肛裂疼痛。(記者 彭訓文)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