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全國文明家庭的家風故事

2016-12-13 15:3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 黃小希)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家風是一種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的引導,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涵養。良好的家風,是家庭成員形成良好道德品行的基礎,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長的保證。

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日前在京舉行。從評選中脫穎而出全國文明家庭,成為千千萬萬個家庭學習的榜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全國文明家庭裏有著怎樣的家風故事。

楊興明家庭:“以孝為首、克勤克儉、忠厚傳家”

“傳家忠和孝,興家文和德,持家勤和儉……”在重慶武隆縣羊角鎮大山深處,擁有100多年曆史的《黃氏家訓》教育了黃家一代又一代子孫。從上世紀40年代楊興明嫁入黃家起,黃氏家訓就成為她孝老持家的準則。幾十年來,她更是將家訓傳承給一代代子孫,要求他們忠孝為本、勤儉持家。楊興明90歲壽筵上,子孫們齊聲朗誦家訓,令在場村民們肅然起敬。老太太總説:“家訓就是黃家的魂兒。丟了魂,家庭就要出問題!”

至今,黃氏家族共有120余人,在楊興明的帶領下,五代人恪守“以孝為首、克勤克儉、忠厚傳家”的家庭美德,傳承百年家訓,形成了當地別具特色的“黃氏家風”。鄉鄰們常用“黃氏家風”來教育自己的子孫;當地學校、遊客也會慕名到黃家感受“百年家風”的氣息。

熊永倫家庭:“孝道、勤勞、專注、和愛”

四川省興文縣大壩苗族鄉小寨村的熊永倫一家,秉承“孝道、勤勞、專注、和愛”的優良家風。

熊永倫40年來一直堅守在偏遠村小,服務苗鄉教育,致力於創新、普及和傳承苗族藝術文化,編撰地方民族教育教材,帶領學校發展成當地頗具影響的民族特色藝術學校。一對兒女在父母的教育引導下,積極向上,女兒主動放棄條件優越的工作,把青春奉獻給邊遠苗鄉教育。熊永倫一家將苗族藝術發展傳承為“傳家寶”,共同守護山裏孩子的民族藝術希望。

黃政清家庭:“重信尚義”

在遼寧省大石橋市官屯鎮石硼峪村,黃政清一家“重信尚義”的家風被傳為美談。

2013年10月,黃政清父親突發心梗去世,沒留下一句遺言,生前向親朋好友、單位同事借的50多萬元尚未還清。黃政清跟母親李秀梅以及姐姐、姐夫辦完喪事後,拿出家裏所有積蓄,低價出售準備結婚用的婚房,不到20天湊足50萬元。一家人親手把一筆筆借款送到那些親友同事手中。

林雪平家庭:“自強不息、艱苦樸素、團結和諧”

在廣東遂溪縣烏塘鎮芳流墩村,林雪平老人吃苦耐勞、勤儉持家,注重對子女言傳身教,用“德為重、孝為先、和為貴、勤為本”的家訓和“自強不息、艱苦樸素、團結和諧”的家風教育引導子女,鼓勵子女上進成才。在家庭的教育熏陶下,大兒子成為國家一級作家,出版40多部著作;其他子女也分別創作並出版多部詩集和散文集等;孫輩發表詩歌、散文、小説共300多篇(首)。

谷豫東家庭:“清白持家、簡樸本分、為民奉獻”

谷豫東是福建省東山縣原縣委書記谷文昌的兒子。當年,面對肆虐風沙,谷文昌帶領當地幹部群眾將不毛之地變成生態旅遊海島;對於家人,他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清白持家、簡樸本分、為民奉獻”的家風。

谷文昌離世後,他的妻子史英萍省吃儉用,資助了30多位特困生,被群眾譽為“特困大學生的好母親”,先後獲得福建省首屆“感動教育”十大傑出人物等榮譽稱號。谷豫東將父母的教誨銘記於心。谷豫東的妻子楊小雲退休後,接過史英萍老人的愛心接力棒,為關心下一代事業貢獻力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