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認識“互聯網+農業”需要大視野

2016-12-15 08:09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互聯網+農業”是信息文明與農業文明碰撞、交織、融合、延展的過程,是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大機遇與關鍵部署。認識“互聯網+農業”需要大視野,它不僅“加”的是新的基礎設施、新的生産技術,還“加”的是新的組織方式、政策制度,更“加”的是新的發展模式、産業形態。把握“互聯網+農業”發展,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與內在動因發生了深刻變化,農産品需求結構升級與有效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凸顯,資源環境約束與國際市場壓力增強。推動“互聯網+”與農業生産經營管理服務深度融合,以“互聯網+”引領驅動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將全面改造傳統農業的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經營模式、組織形態與産業生態。

第一,“互聯網+”重構現代化的農業流通體系。農産品與農資商貿流通體系梗阻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大痛點。“互聯網+”與涉農商貿流通體系的結合,有利於打破供求信息不對稱、解決農産品流通梗塞、及時滿足個性化需求、倒逼農産品標準化,通過互聯網平臺幫助分散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普通農戶等直接對接市場。近年來,我國涉農電商發展迅速,涌現了平臺網店模式、平臺自營模式、垂直電商模式、供應鏈整合模式等,經營主體涵蓋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農産品與農資批發市場、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以及廣大普通農戶等。需要注意的是,農産品電子商務並不是簡單把線下的農貿市場搬到線上。實際上,農産品電子商務不僅通過原産地直銷、預售等解決農産品賣難買難問題,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在農産品電子商務的基礎上建立起倉儲物流、包裝設計、品牌營銷與質量溯源等為代表的配套服務,集成提供信息發佈、産品展示、貿易結算、物流配送等一站式服務,重構基於互聯網的現代農産品商貿流通體系。

第二,“互聯網+”加速現代化的農業品牌建設。農業品牌建設長期滯後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明顯短板。“互聯網+”為各地的名優特農産品加速品牌化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社交媒體、移動終端、電商平臺極大地發揮了口碑營銷與網絡傳播效應,低成本孵化了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業品牌。下一步“互聯網+”與農業生産經營的深度融合將進一步引領農業品牌建設進入新階段。一方面,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不斷厚植“互聯網+”的平臺優勢,不斷深化專業分工、瞄準個性需求;另一方面,基於大數據的社會信用體系、線上線下信用評價將不斷完善,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建企業品牌、個人品牌提供良好的信用環境。

第三,“互聯網+”夯實現代化的農業技術裝備。農業技術裝備水平相對落後是我國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隨著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持續推進,村村通寬帶工程、信息進村入戶、物聯網區域試點、智慧農業應用等取得了積極成效,網絡基礎設施、智慧技術裝備、信息服務體系開始滲透到農業生産、經營、管理與服務的各個環節,用信息技術裝備推動農業現代化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大田種植、設施農業、果園生産、畜禽水産養殖等領域的生産過程智慧化控制取得突破,農産品質量溯源全程信息化處理、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智慧監管等應用成效顯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衛星遙感等在農業生産中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把基於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智慧裝備、數據服務引入農業生産經營與管理服務。一是鋪好農村互聯網、物聯網、進村入戶服務網“三張網”,重點解決寬帶村村通問題,因地制宜採用多種技術手段加快寬帶網絡向自然村延伸。二是發展農業雲。可考慮在各地現有農業生産經營數據中心建設基礎上,整合構建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鼓勵大型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電子商務企業、物流企業、行業協會等建立區域性、行業性專有雲,部署實時應用為主的中小型數據中心。三是建議推廣適應農業農村發展需求的智慧終端,加快研發和推廣適合農業需求的智慧終端與設備,推動設立農業智慧終端購置補貼制度。(國家信息中心 胡擁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