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2016年重慶完成營造林338萬畝

2016-12-15 08:48 來源: 重慶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近日,南川區山王坪喀斯特國家生態公園,一輛汽車從茂密的杉樹林區經過。

草堂鎮雙鳳村生態農業體驗園、白帝鎮臍橙採摘體驗園……近日,奉節縣啟動了10個鄉村旅遊示範點創建工作。這10個示範點雖各有側重,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綠樹成蔭、綠意盎然,生態環境優良。

隨著我市生態修復工程的提速,這樣的地方越來越多。2016年,我市以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為目標,全市共完成營造林338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50萬畝,封山育林93萬畝,退化林修復95萬畝,全市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有效改善。

造林育林相結合

生態環境大變樣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基本完成大面積荒山造林的基礎上,今年將營造林重點由成片荒山造林逐步轉向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經營並重的格局。一方面,大力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不斷拓展林業發展空間,並進一步查漏補缺,在適宜造林區域見縫插“綠”;另一方面,加大對中幼林的培育管護,對退化林、低效林地等進行補植改造,著力提升我市森林的整體質量。

“今後,我在體育中心鍛鍊完了,還能到旁邊的森林公園走走,這環境真是太棒了。”14日,在彭水縣靛水新城的體育中心旁,剛打完球的市民張宏均和家人一道前往城郊森林公園玩耍。這個離體育中心不到100米的城郊森林公園,一年前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坡。

2016年,為加快新城城周綠化,打造宜居新城,彭水縣投資430萬元在靛水新城體育中心旁,規劃建設了佔地1000畝的城郊森林公園。一年過去,這裡共栽植了香樟、楨楠、紅楓、杜鵑、紫薇、晚櫻等景觀樹種800余畝,昔日光禿禿的荒坡變得綠意盎然。

類似的場景在各地不斷涌現,江北區在五寶鎮長江濱江路,採取喬灌花草結合的方式,高起點、高標準打造長江濱江路綠化示範帶;涪陵區對原本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少的北山坪南坡實施綠化工程,共在北坪、永柱等4個村(居)栽植撐綠雜交竹、黃花槐、女貞等共計2500畝;奉節縣持續推動“一江四河”流域、316公里庫岸線的庫周綠化帶建設……

據統計,今年全市共完成營造林338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50萬畝,封山育林93萬畝,退化林修復95萬畝,持續不斷的造林綠化與森林撫育、森林經營,使我市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有效改善。

大力發展經濟林

既增綠又增收

增加森林面積、改善生態環境是大勢所趨,然而在人地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增綠與增收的平衡?我市採取在適宜區域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在綠化山川的同時,讓其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沒想到在我們大山裏,也能栽出‘金果子’。”11月20日,雖然天氣漸冷,但在巫溪縣中梁鄉石鑼村,不少村民仍在忙著栽種核桃樹,挖土、栽樹、澆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巫溪是我市主要的核桃種植基地,因此,在適宜地區都以栽種核桃樹為主。”巫溪縣林業局負責人説,由於該縣山高坡陡,不少地方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今年,該縣在退耕還林過程中,引導農戶栽種核桃,農戶積極性非常高,效果也非常好。僅在中梁鄉,就栽種核桃1.5萬畝,五年盛産期後,每畝核桃可為農戶帶來3000元以上的收入。

市林業局造林處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市造林面積中,70%都用於發展特色經濟林,尤其是以核桃、油茶、油橄欖為主的木本油料産業,種植面積達十多萬畝。

目前,我市發展的各類産業基地漸成規模,其中,木本油料110萬畝、筍竹340萬畝、中藥材122萬畝、花卉苗木45萬畝、特色經濟林108萬畝。大量經濟林和經果林的栽種,不僅實現了綠化山川的效果,還壯大了我市的林業産業,增加了農戶的收入。

共建共享

市民有了更多休閒好去處

實施生態修復,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最終落腳點是為了讓廣大群眾受益。因此,我市在實施生態修復過程中,注重引導社會各界的參與,力圖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共建共享。

“這是我年初時栽的一棵桂花樹,幾乎每個月,我都會來看看它的長勢。”12月10日,在江北鐵山坪的一個義務植樹基地,市民周先生趁著週末時間,帶著女兒又來到了年初義務植樹的地方,看到小樹已長出不少綠葉,女兒十分興奮,連忙為小樹除草、澆水。

“讓全社會參與共建生態文明,是我們追尋的目標。”市綠委辦負責人説,今年春季,我市組織了5次大規模的義務植樹活動,並通過媒體公佈52個義務植樹點,初步統計,全市共有1000余萬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累計植樹4000多萬株。

與此同時,我市大力推動生態環境的共享,不僅實時公佈各地森林負氧離子的監測數據,還陸續推動中國森林氧吧、重慶森林氧吧的創建評選。目前,全市獲評“中國森林氧吧”10家,佔全國總數的近1/8,重慶森林氧吧推選出20個。我市還首次發佈《全市森林生態旅遊路線圖》,將全市生態環境最為優良的區域推薦給市民,使市民週末和節假日有了更多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通過共建共享,全社會共同關注、建設生態文明的氛圍日益濃厚,為我市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打下了堅實基礎。”市林業局一負責人説。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