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北京高校:如何讓思政課“激活”首都高校課堂?

2016-12-15 19:1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 孫琪)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為加強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北京市在2015年出臺了《關於全面加強北京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研究宣傳的實施意見》,提出系統性、前瞻性、戰略性的工作思路和實施體系,每年投入近2.5億元,為北京高校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紮實保障。一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在首都高校現狀如何?這些投入都是如何落實的?又為高校帶來了哪些變化呢?

高校思政課的“春天”來了

“思政課的‘春天’來了。”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祝志男在學習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會議精神之後,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長期從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與教學的她,在過去一年裏還獲得了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師的榮譽,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變化,有切身感受。

“最近幾年,我感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被重視,學校對思政課相關課題的支持不斷增大,課題數量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師生加入到學校思政課研究和教學工作中來。”祝志男説,“我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也越來越受到鼓舞,越來越感覺到思政課教師的工作很有價值、有獲得感。”

受訪高校教師普遍認為,思政課在高校的“流行”,離不開良好的教學環境。北京各高校對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投入,轉化成多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院所,數百個思想政治理論課科研項目和一大批優秀學術成果,形成了春風化雨般的良好氛圍。

各高校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新方法。“開展課題研究、舉行知識競賽、組織理論學習……師生們接觸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多了,正在形成積極的思想政治教學氛圍。”祝志男説。

科技正在成為大學思政課的“助推器”

“請大家拿出手機掃描一下大屏幕上面的二維碼。”北京師範大學思政課教師張潤枝話音剛落,同學們齊刷刷地舉起了手機。如今,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不再被老師視為“心頭病”,手機反而成為思政課教學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學生的印象裏,思政課常常是“超過一百人的大課堂”,不但形式單一,而且因為內容和中學階段的政治教育課有“重合”,很多人對大學思想政治課內容缺乏興趣。

而張潤枝老師的課卻深受學生歡迎,甚至“一座難求”。

這其中的“奧秘”不僅在於張老師淵博的知識,也在於她對技術手段的應用。現在在不少首都高校,運用多種科技手段傳授思政課知識已經不是新聞。利用網絡平臺開設“慕課”教育,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經典思政課搬上網,或縮短課堂上傳統講授理論知識的方式,改用視頻教學、遠程講座、互動討論等方式講授思政課。

“現在信息網絡發達,老師不懂得利用新媒體技術是萬萬不行的,互聯網教學早已成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手段。”張潤枝説。除此之外,她每學期都會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個別訪談、設置課堂學習檔案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期待和思想困惑,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組織差異性小組,為每位學生“私人定制”教學內容。

“大學思政課教育對老師來説,是一項長期使命”

“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們從傳統意義上的‘教書匠’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導師’,也就是要求思政課老師從從事單純的教學工作,向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專家轉變。”祝志男説,“作為老師,應該有使命、有意識、有大局觀和世界眼光,跟得上時代發展、國家要求和學生需求。”雖然首都高校的思政課研究氛圍越來越好、授課手段越來越多樣化,思政課老師卻一點都不敢懈怠。

“這是一個重要的時代節點,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擔負起這個時代使命。”北京化工大學長期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師劉剛説,“我越來越覺得振奮,又感到壓力。説振奮,是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現在的高度,也給我們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契機。説壓力,是因為這個要求提得高,又要落得實,鞭策著我對日常教學不斷進行思考、改進。”

“做思想工作,從來不是憑著一時的熱情和短暫的興趣,尤其對於大學老師來説,這是一項長期使命。”劉剛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