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十面霾伏”緣何而來--專家眼中的霧霾成因

2016-12-18 20:5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 張華迎、高敬、鞏志宏、劉金輝、魏飚、李萌、倪元錦)6省市深陷“霾”籠、40個城市發佈重污染天氣預警、23個城市啟動紅色預警、17個城市發佈橙色預警、機動車單雙號限行……16日至21日期間,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遭遇長達5天的“十面霾伏”。

持續時間之長、污染程度之重,成為今秋來襲霧霾之最。新華社記者就此採訪環保專家,一探究竟。

誘因:不利氣象條件“不期而遇”

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16日至21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6省市,將發生今年入秋以來最嚴重的區域性重污染天氣過程。

“進入秋冬季,我國北方地區溫度明顯偏高,冷空氣活動明顯偏弱。”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説。

以京津冀地區為例,第4季度平均多個氣象要素均表現為10多年以來明顯偏差的情況,如地面平均氣壓10多年最低,濕度明顯偏高,地面風速明顯偏小,與逆溫狀況聯絡緊密的大氣中層溫度也達到10多年來最高水平,反映大氣逆溫狀況明顯較重,不利於污染物的稀釋、擴散和消除。

“這一輪的霧霾之所以持續時間這麼長,與靜風、逆溫、弱南風等不利氣象條件關係密切。”中國環境保護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重污染天氣的出現主要取決於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和氣象條件等兩個因素,前者在一段時期內是相對固定的,變量就是大氣條件。

以河北省為例,受厄爾尼諾氣候影響,今年秋冬季河北省中南部地區出現風速小、靜穩天氣多、逆溫時間長等特點,氣象條件不利於污染物擴散。同時,供暖期煤炭消費量大幅上升、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與不利氣象條件相互疊加,使得今冬明春河北大氣污染形勢不容樂觀。

主因:區域性燃煤排放增加 企業“減産不減污”

儘管此次重污染天氣過程受極端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但多位環保專家表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人口多,工業生産和交通運輸集中,進入冬季後整個區域的燃煤採暖污染物排放大幅增加,是12月出現大範圍區域性重污染的根本原因。

“由於北方大部分地區處於供暖季,再加上部分地區散煤燃燒量開始加大,本地污染排放量呈現逐步上升趨勢,這也使得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形勢愈發嚴峻。”天津市環保局大氣處高級工程師王文美説。

在啟動應急響應期間,企業通過降低生産負荷、停産、加強污染治理等措施促進大氣污染物“削峰降速”。但記者採訪中發現,由於目前一些行業仍存在環保治理技術及設備與環保標準不完全匹配、技術管理跟不上等問題,一些企業面臨“減産不減污”尷尬,減産後可能出現治污設施運行不正常、停和開的過程污染物排放不可控等問題。

此外,機動車污染也成為我國城市重要空氣污染源之一,尤其重型車輛污染成為治理難點。定州市環保局介紹,定州境內有107國道、京港澳高速及多條省道,日平均通過車輛達3萬輛,載重車輛過萬輛。其“西煤東輸”重要通道河龍線日平均通過運送煤炭、砂石等載重車數千輛,揚塵、尾氣污染嚴重。

“目前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約570萬輛,年排放污染物總量約50萬噸,在PM2.5本地污染貢獻中,機動車排放貢獻比例佔比最高,達30%以上,非採暖季可達到40%以上。”北京市環保局機動車處處長李昆生説。

抗霾:克服等“風”思維  久久為功才有藍天

霧霾來襲,多省市已啟動應急預案,山西10市啟動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並對重點行業工業企業、施工工地、燃煤鍋爐和機動車等實施調控措施,其中太原、晉中兩市為紅色預警並限號出行。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馮銀廠、天津市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鄧小文等專家認為,從近些年治理霧霾的實踐看,霧霾的治本之策還是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儘快調整和優化不合理的産業和能源結構,不斷降低地區污染物的排放總量。

對於頻頻霧霾深鎖的京津冀地區來説,據環保部2013年以來的監測數據分析表明,秋冬季重污染期間,京津冀中南部區域多個城市經常同時出現重污染。專家認為,單個城市採取應對措施難以達到治污控霾的效果,區域聯防聯控也成當務之急。

“區域聯防聯控,雖然不能馬上把重污染消除,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染程度。”中國環科院研究員柴發合説,這次重污染天氣過程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污染程度比較重,如果不採取區域聯防聯控的形式,很難把大面積、高強度污染降下來。

專家認為,治理霧霾沒有特效藥,需要政府、企業、公民全方位參與和行動,必須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在抗霾過程中應主動積極作為,努力克服“等風來”的惰性思維。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