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遼寧做實去産能“減法” 助力産業結構調整升級

2016-12-19 17:3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瀋陽12月19日電(記者 王炳坤)退出鋼鐵産能602萬噸,涉及企業18戶;關閉煤礦44處,化解産能1361萬噸,3.2萬名礦工面臨轉崗分流……2016年,老工業基地遼寧省以提前超額完成的“去産能”成績,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答。

儘管“做減法”給經濟增速和社會就業帶來不小壓力,但也讓傳統産業在騰挪之中尋找新空間,全省産業結構調整升級因此增添不少亮色。

隨著最後一批變壓器、高壓開關等設備從幾百米深的井下運出地面,在鏟車的轟鳴聲中,遼寧阜新礦業集團五龍礦啟動封閉井口施工。這是阜新礦業集團10月發生的一幕。

今年以來,阜新礦業集團已關閉6座煤礦,退出産能930萬噸。公司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因資源臨近枯竭、開採成本增加,集團陷入嚴重虧損,“如果現在不退出,未來損失可能更大!”

通紅的鐵水,飛濺的鋼花——這些往日熱火朝天的景象,在鞍山寶得鋼鐵有限公司的煉鋼二車間已找尋不見。今年年初,寶得鋼鐵主動淘汰兩台45噸轉爐,化解160萬噸煉鋼産能。

去産能做得實不實,關鍵要看“錢從哪來,人往哪去”。遼寧省發改委煤炭處副處長牛忠強介紹,國家今年下發給遼寧省的16億多元去産能獎補資金,絕大部分將用於煤礦職工的安置補償。“加上經濟發展帶來就業和社會保障的承載力加強,‘人往哪去’的壓力比十幾年前已明顯減輕。”

瀋陽煤業集團清水二井不久前停産關閉,1500名職工除了退養之外,有600人轉崗到集團其他崗位工作。沈煤工會副主席胡桂娟説,他們和組織、人事部門合作,實施了職業技能培訓、勞務輸出、支持創業等措施,儘量讓分流職工都有出路。

得益於幾年前的“走出去”戰略,阜新礦業集團成建制組織數千名職工前往幾百公里外內蒙古白音華開礦,為人員分流緩解了一定壓力。今年,集團開出的企業繳納養老、醫療保險,鼓勵職工停薪留職政策,得到了不少年輕人響應。從恒大煤業公司財務科副科長崗位上主動下海的張磊,幾個月前自主創業開辦了接送學生、輔導寫作業的“小課桌”。“已經收了30多個孩子,隨著生意開始走上正軌,我不像以前那麼愁了!”張磊説。

去産能,“做減法”,陣痛之中孕育著重生的希望。遼寧山水工源水泥集團有限公司最近對本溪水泥分廠進行了拆除,將水泥産能從260萬噸降至130萬噸。公司辦公室負責人説,公司用處置這塊土地的收入投入到技術改造和産業升級之中,從“做大”改為“做精”,謀求新的競爭優勢。

作為小型鋼廠的集中地,遼陽縣是遼寧省此次化解粗鋼産能的重點。曾經擠滿小煉鋼、小軋鋼的興隆鎮蘭唐路兩旁,多數企業已人去廠空,但是也有少數企業堅強存活了下來。遼陽奧宇軋鋼廠今年淘汰了兩台煉鋼的中頻爐,改用冷拔工藝生産鋼絲。廠長王月説:“通過轉産,我們符合了國家要求,還能在市場中盈利。”

不破不立,汰舊立新。隨著傳統産業不斷削減産能,新興行業在遼寧正迎來廣闊發展空間。本溪市提出打造鋼都、藥都、楓葉之都“新三都”的概念差不多有10年了,2015年全市旅遊接待人次和旅遊收入均保持15%以上的增長,帶動服務業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同比提升3.5個百分點。在鞍山,隨著激光等六大新興産業板塊初具雛形,老“鋼都”的形象正在改變。

放眼遼寧全省,以“去産能”牽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促使産業結構悄然調整。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工業機器人産量增長44.7%,集成電路、軟體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態勢較好;在裝備製造業領域中,涌現出一批民營高科技企業;經濟增長正由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轉換……老工業基地“拼資源”“拼消耗”的發展路徑,正逐漸被創新、創意取代。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