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陜西:破瓶頸 強基礎 水利精準發力惠民生

2016-12-22 07:37 來源: 陜西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缺水是農村奔小康的最大障礙之一,陜南秦巴山片區——“聽水響,看水流,吃水貴如油”;關中六盤山片區——“寧給一個饃,不給一口水”;陜北呂梁山片區——“婆姨看人側著臉,漢子見面兩隻眼”。這些民間諺語無疑從不同側面反映出了我省工程性缺水以及資源型缺水的嚴重性。因缺水也致使這些地方基礎薄弱、産業滯後、環境惡劣、災害頻發,成為陜西脫貧攻堅最難啃的“骨頭”。

“十三五”期間,陜西水利部門將聚焦三大片區及13個重點縣(區)等,從農村飲水安全、農田水利、防洪抗旱減災、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農村水電、水利行業能力建設、水庫移民、漁業發展等9個方面注入“水動力”,計劃總投資360.35億元,著力解決貧困地區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飲水、灌溉、防洪、水土保持等民生水利問題。

飲水扶貧 瞄準最艱巨的任務

經過多年努力,雖然自來水已進入農村千家萬戶,但在一些貧困地區難免留下死角,而這些死角就是“最艱巨的任務”。據統計,今後5年,我省預計投資38.91億元,以貧困片區縣和重點縣為主戰場,與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對接,集中力量優先解決貧困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5萬人、輻射帶動提升492.5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淳化縣位於關中六盤山區,截至今年9月,自來水普及率99%。入戶率98%。潤鎮西坡村貧困戶今年80歲的羅玫瑰見到記者很熱情,直往家裏請。她家還有個生病的兒子,過去只能“靠天吃水”,如今家裏通了自來水,老人高興地給大家端出幾碗水來,“有了水,我和兒子的日子也就有奔頭了!”

地處秦巴山片區的寧強縣毛壩河鎮羅全岩村,過去群眾吃水要到3公里外的地方背水,平均每戶每天要用半個強壯勞動力。修建飲水工程後,自來水直接引入廚房,不僅吃水方便、安全,還解放了生産力。年輕人外出打工,中老年人發展庭院經濟,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增加了家庭收入,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今後5年全省將通過工程措施,讓貧困地區全部要達到水質、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證率四個標準,基本實現飲水工程管理規範化,基本消除因水致貧現象。”省城鄉供水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對記者説。

精準發力 找準突破口唱響惠民曲

今年初,省水利廳廳長王拴虎赴淳化縣調研精準扶貧,其他廳黨組成員和各處室負責人,也紛紛深入貧困地區和貧困戶家庭,摸底考察、制定規劃、協調項目。目前,已初步形成“機構健全高效、部門配合緊密、幹部勇於作為”的工作機制。

精準扶貧,就要緊盯當地水利薄弱環節,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打開突破口。調查顯示,我省貧困地區水利設施欠賬多,尤其是中型灌區等大多為上世紀70-80年代修建,自建成投入使用至今,多數灌區已運行30年之久,渠係建築物年久失修,自然淤積和人為毀壞更為嚴重,直接影響了灌區效益的發揮。對此,今年起我省優先開展貧困地區大中型灌區末級渠係改造,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向貧困地區傾斜。預計“十三五”期間向56個貧困縣(區)投入建設資金99.32億元,補齊農田水利的短板。

據省水利廳調查顯示,我省秦巴山區、黃土高原溝壑區六盤山區、呂梁山區的江河支流和中小河流防洪標準低,不少村鎮仍然受到山洪災害的嚴重威脅。此外,這些地區往往又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

今年起,水利部門圍繞貧困地區易發生洪澇河段,加大規劃治理,加快應急水源等抗旱設施建設。目前,已建設中型水庫4座、小型水庫66座,為貧困地區年供水量增加2.9億立方米以上,全面增強了防洪抗旱減災能力。啟動山洪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建設,治理經果林3600平方公里、水保林5700平方公里,建設淤地壩3700余座,新增攔泥庫容14億立方米。

謀求發展 經濟“洼地”邁向“高地”

“過去種一季玉米,自從搞了小農水項目後,除了一季玉米外,還能種一季小麥。”澄城縣莊頭鎮後埝村支部書記張曉宏高興地説。

在小型農田水利項目的支持和引導下,淳化縣丁戶垣村的300畝土地流轉後,建設成為一個全省水利高效節水灌溉扶貧示範點,僅此一項就推動了該村59戶貧困村民的脫貧工作。

白河縣是丹江口庫區上游水源核心水土保持(簡稱“丹治”)工程治理區,許多貧困家庭在“丹治”工程實施過程中掙得了勞動報酬、得到了實惠、實現了脫貧。如:該縣卡子鎮厚子河流域,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中大力發展茶葉産業,辦起了3個茶廠。“我如今已有8畝茶園,今年春季我光茶葉鮮葉子就賣了1萬多塊錢。”卡子鎮倉房村老村幹部袁開基説。

目前,漁業已成為我省農民增收最快産業之一。據統計,漁民年人均純收入11234元超過農村年人均純收入,而秦巴山片區和六盤山片區漁業發展潛力巨大,尚有河流、湖泊、水庫、池塘、陂塘等水域資源,宜漁低窪澇荒灘地和宜漁稻田可供開發利用。據了解,今年起,我省漁業扶貧項目計劃投入1.2億元,並撬動社會資金的融入,充裕的資金進入漁業後,老舊池塘和水産苗種場將得以改造,陜南、陜北並行發展稻田養魚特色有機漁業,秦巴山區可進行冷流水名特優魚類養殖和大鯢生態養殖。

近幾年水庫移民收入增長很快,幾乎和全省農民平均收入持平,記者了解到,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投入貼息資金2000多萬元,撬動資金4.3億元,貸款貼息戶移民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記者 郭軍 通訊員 王劍)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