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文物事業,是全民的事業

2016-12-27 07:28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宋東京城鄭新門考古現場(李韻 攝)

海昏侯展現場(李韻 攝)

2016年,對文物事業發展來説可謂“利好”多多:

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相繼接見援助烏茲別克斯坦中國文物保護和合作考古專家、批示良渚遺址保護、致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賀信、參觀“天涯若比鄰——華夏瑰寶秘魯行”文物展。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兩次專題研究文物工作,在會見採訪全國兩會中外新聞記者時就文物保護回答記者提問。劉雲山、張高麗和劉延東、劉奇葆、栗戰書、楊晶等中央領導同志也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國務院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召開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劉延東副總理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對新時期文物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國辦轉發文化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國家文物局、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印發《“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切實推動讓文物活起來……

在黨和政府更加重視的同時,海昏侯大展火爆、長城抹平事件熱議、花山岩畫申遺成功、《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網絡、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和文物相關的各種事件,在這一年也不斷地以各種姿勢進入公眾視野,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引發各界對文物工作的關注。“文物事業是全民的事業”正日漸從理念變為現實。

社會參與呈現新風尚

保護,依然是,也始終是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是《長城保護條例》頒布的第十個年頭。記者從國家文物局了解到,2015—2016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7億元,對長城保護修繕項目給予傾斜支持。長城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已完成,初步實現了長城信息化、數字化管理;還首次以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名義發佈《中國長城保護報告》;面向中小學生舉辦長城保護公開課,開展“長城衛士”微文與繪畫作品徵集活動,讓保護長城走進千家萬戶,凝聚保護長城的社會共識。

今年,還是建黨95週年和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圍繞這兩大紀念活動,國家文物局做出相應部署,出臺加強革命文物工作的系列舉措,以確保到建黨一百週年顯著改善革命文物保護展示狀況。

今年,廣西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成功申遺,中國世界遺産總數達到50項,位居世界第二;今年,作為落實“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文物保護重點項目,“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被確定為2018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産申報項目,各項相關工作正緊鑼密鼓、有條不紊地進行;今年,包括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在內的基本建設考古發掘,共有600余項,取得不少重要成果……

其實,每年由國家出面、出資做的文物保護項目都不少,而今年,又呈現出一種新的氣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拯救老屋行動”,就是典型代表。這個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發起並實施的保護行動,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那些傳統村落中私有産權的文物建築,在修繕時“政府錢不能用、企業錢不敢用、自己錢不夠用”的尷尬局面,充分體現出“社會參與”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惠及民眾成為著力點

繼2015年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成為社會熱點之後,今年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海昏侯大展”再次成為“現象級”文化事件。

“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精選了代表性文物380余件(套),及時地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南昌漢代海昏侯國的考古發掘成果,一經推出便備受社會關注。據北京市文物局介紹,展覽開幕後觀眾如潮,預約名額爆滿,參觀秩序井然,形成了獨特的博物館文化景觀。應觀眾要求,展覽延期20天閉幕,參觀人數達42.2萬人次,成為一大文化盛事。展覽期間還舉辦多次學術會議和公眾講座等學術活動,以滿足公眾對觀展的深層需求並提升展覽的學術品質。

為了更加充分地發揮博物館陳列展覽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2016年,各地博物館除了切實努力提升陳列展覽的質量外,還不約而同地將提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列為工作重點。比如,湖北省文物局組織相關博物館策劃編制了“讓文物活起來——湖北博物館遊學項目”,結合全省博物館資源特點,定制了“編鐘文化之旅”“楚文化之旅”“武漢紅色文化之旅”等10個項目,並通過湖北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向社會發佈,受到廣泛關注。目前,全國各地正在陸續推出一批配合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項目的教材、教具與文化創意産品,以及一批針對中小學生的博物館精品課程、示範活動。充分發揮博物館“第二課堂”功能,引導和帶動廣大中小學生走進博物館、藝術館,已成為不少地方政府的共識,部分大中城市已建立中小學生定期利用博物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

多措並舉,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讓文化遺産保護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眾,這是文博人共同的心願。

發展文創謀求活起來

今年,是文博行業創意産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一年。

3月初,國務院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就明確要求“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産業”;5月中,劉延東副總理主持召開支持促進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座談會,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緊接著,國家文物局出臺一系列文件和措施,給博物館鬆綁、讓市場發力,探索讓文物真正“活起來”的有效途徑。

比如,公佈92家博物館成為首批全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産品開發試點單位;召開全國文博單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工作推進會,舉辦“讓文物活起來——全國文博單位文化創意産品聯展”,完成2016年度“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項目申報;舉辦第七屆“博物館及相關産品與技術博覽會”和第二屆廣州國際文物博物館及版權交易博覽會。

毋庸置疑,故宮博物院是博物館文創的“領跑者”。8000余種文創産品,體現出“根植于傳統文化,緊扣流行文化元素”的定位,讓博物院更加輕鬆、生動、親切地發揮文化影響力。從最初以“萌”為設計理念且充滿故宮元素的“宮廷娃娃”,到各種以故宮文化為核心的APP,故宮博物院這種線下與線上並舉的文創思路,已收到顯見的成效。此外,故宮文化創意還同多行業跨界交融,舉辦首屆“紫禁城杯”中華老字號文化創意大賽,與黃山市人民政府、阿裏巴巴集團、騰訊集團、鳳凰衛視集團開展合作。

若説今年博物館界的熱詞,“文創”,當之無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