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科技創新亮點多

2016-12-30 07:33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産大型運輸機運20交付使用。 (資料圖片)
▲ 長征五號火箭首飛成功。 (資料圖片)
▼ 三峽升船機投入試運行。 (資料圖片)

長征五號首飛,讓中國踏入世界現役火箭最強運力陣營;“中國天眼”FAST啟用,讓人類認識宇宙有了新的利器;純國産的“神威·太湖之光”兩度摘得世界超算桂冠;“探索一號”首航凱旋,我國深海科考挺進萬米時代……2016年的中國科技,正以趕超世界強國的氣魄闊步前行。歲末年初,讓我們一起回顧中國科技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亮眼瞬間——

重大工程碩果纍纍

2016年,是中國科技界各種重大工程的豐收之年。

2月,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模式基本確立。2月1日,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共同研製的中國新一代北斗導航第五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該衛星採用中國科學院導航衛星專用平臺,首次集成了自主研發的氫原子鐘、高集成度空間抗輻照專用芯片等一批關鍵技術成果,與先期發射的4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一起,基本確立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球組網模式,具有里程碑意義。

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作為總體研製單位的國家北斗地基增強系統也在2016年正式投入運行。目前,該系統已完成150個國家框架網基準站和1200個區域站建設,全部使用國産設備,同時支持北斗、GPS和GLONASSO,可在全國範圍內提供亞米精度實時動態定位導航服務。

9月,“中國天眼”FAST落成啟用。2016年9月25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自主設計建造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落成啟用。這個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在未來20年至30年間,將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為人類發現脈衝星、探索暗物質和黑洞、研究宇宙起源和地外文明等提供獨特手段,為基礎研究重大發現和突破、戰略高技術發展和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提供一流創新平臺。FAST有30個足球場那麼大,理論上能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這個距離接近於宇宙的邊緣。

10月,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對接並開展科學實驗。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發射升空後準確進入預定軌道。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對接。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著陸。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隨“神十一”上天,進駐天宮二號,在太空飛行了33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新紀錄,完成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11月,長征五號火箭首飛成功。11月3日首飛成功的長征五號火箭,是我國運載火箭升級換代的里程碑工程,讓中國液體火箭直徑由3.35米跨越到5米,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它大幅度提高了中國的火箭運載能力,讓中國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和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分別達到14噸級、25噸級,可與美、俄等航天強國的現役火箭最強運載能力媲美。中國未來的載人空間站、探月工程三期以及火星探測,都將借助長征五號的巨大推力來實現。

這一年,令人驚喜的重大工程成果,還有大型運輸機運20交付和新一代隱身戰機殲20首秀,它們開啟了中國航空主戰裝備的新一輪升級換代。7月6日,運20飛機授裝接裝儀式在空軍航空兵某部舉行。運20是我國首款自主研製的200噸級大型多用途運輸機,其順利研製和正式列裝空軍,標誌著我國成功躋身於世界上少數幾個能自主研製200噸級大型機的國家之列。11月1日,我國新一代隱身戰鬥機殲20雙機編隊在第11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開幕儀式上首次公開露面。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擁有隱形殲擊機的國家。

基礎科研屢創佳績

2016年,中國基礎科研成果頻出,屢創佳績。

2月,大亞灣實驗測得最精確反應堆中微子能譜。中微子是在宇宙大爆炸時期産生的最多的粒子之一,研究中微子有可能揭示宇宙的形成等未解之謎。今年2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大亞灣實驗此次給出了迄今最精確的、與模型無關的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總共分析了217天、包含30多萬個中微子的數據。在大部分能量範圍內,中微子能量達到前所未有的精度,併發現這一能譜與以前的理論預期存在兩處偏差。新發現的兩處偏差,為未來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提供了重要測量數據。

5月底,我國科學家領銜繪製的全新人類腦圖譜在國際學術期刊《大腦皮層》上在線發表,引起廣泛關注。大腦是人體最精密的器官,但人類對這個器官的了解,還遠遠不夠。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經過6年努力,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腦網絡組圖譜。它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比目前最常用的由德國神經科學家布羅德曼在100多年前繪製的腦圖譜精細4至5倍。

6月,純國産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摘得世界超算桂冠。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每半年發佈一次。2016年6月20日的排行榜上,“神威·太湖之光”以每秒9.3億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奪冠,速度是曾六連冠的原超算冠軍中國“天河二號”的近3倍。更重要的是,“天河二號”使用英特爾芯片,而“神威·太湖之光”實現了包括處理器在內的所有核心部件全部國産化。在11月14日的新榜單上,“神威·太湖之光”又以較大優勢輕鬆蟬聯冠軍。

7月,我國深海科學考察挺進萬米時代。6月22日至8月12日,“探索一號”科考船開展了我國首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活動。7月18日,中國自主研發的萬米級自主遙控潛水器(ARV)“海鬥號”在馬裏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創造了我國無人潛水器最大下潛及作業深度紀錄(10767米)。“探索一號”首航,填補了我國萬米深海數據和樣品的空白,縮短了我國與美、日、英等國在萬米科考能力上的差距,標誌著我國深海科考進入萬米時代,是繼蛟龍號7000米海試成功後,又一個海洋科技的里程碑。

11月初,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EAST再創世界紀錄,獲得超過60秒的完全非感應電流驅動(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EAST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繼2015年底發射暗物質探測衛星後,2016年,中國又發射了一系列先進的科學衛星,令世界矚目。

4月發射和成功返回的實踐十號衛星,是中國第一個專用的微重力實驗衛星。它包含19項科學實驗,涉及微重力流體物理、微重力燃燒、空間材料科學、空間輻射效應、重力生物效應、空間生物技術6大領域。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最複雜的一次空間微重力實驗行動。

8月,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該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星地量子通信,構建了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12月,中國首顆“碳衛星”發射。這顆衛星將監測全球和中國的二氧化碳濃度,令中國二氧化碳監測水平躋身世界前列。衛星上的探測儀還可以為研究霧霾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經濟民生受益良多

2016年,中國科技界還獲得了許多服務民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成果。

3月,煤氣化直接制烯烴研究取得重大突破。3月4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在《科學》發表“煤基合成氣直接製備烯烴”的重大研究成果。這一突破性進展摒棄了90多年來煤轉化過程中傳統的“費托合成”模式,從原理上創立了一條低耗水和低耗能的煤轉化新途徑。該成果被國內外同行譽為“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為煤化工發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重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5月,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揭示埃博拉病毒入侵人體細胞模式。5月26日,《細胞》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清華大學合作研究成果,首次報道了人類膽固醇轉運體NPC1及其與埃博拉病毒表面融合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此前,1月15日,《細胞》還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從分子水平闡釋了一種新的埃博拉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上述研究成果為防控埃博拉病毒疫情及抗病毒藥物設計與研發提供了重要科學基礎,是近年來國際病毒學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

6月,中國生態環境變化十年評估報告發佈。6月24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環保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發佈《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 年)調查評估報告》,全面反映十年間我國生態環境狀況,分析了我國生態格局、質量、服務、問題及其變化趨勢與原因,提出了生態保護對策和建議。這次調查評估首次利用“天地一體化”手段,是迄今國際上規模最大、技術手段最先進的生態系統調查評估之一,為我國生態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和科學基礎。報告的主要成果發表在6月17日《科學》上。

11月,世界最大面積中階梯光柵研製成功。1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柵刻劃系統的研製”通過驗收,並刻劃出世界最大面積的中階梯光柵,光柵刻劃系統和光柵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結束了我國高精度大尺寸光柵製造受制於人的局面,為我國相關高科技領域的戰略部署和光譜儀器産業競爭力的提升提供了關鍵核心技術支撐。

2016年,服務民生經濟的科技突破還有很多。世界首臺適用於人體臨床的“全數字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ET)”在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研製成功,對病人做全身檢測僅需5分鐘,耗時僅需要傳統設備一半左右,空間分辨率等核心指標比國際同類産品提升一倍。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研製的世界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三峽垂直升船機投入試運行,體現了軍工企業的研製能力和製造水平。

高分三號發射成功,高分四號正式投入使用,全國18個行業1100多家單位和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應用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了高分數據網絡共享。

……

2016年,中國科技亮點紛呈。我們期待著,2017年的中國科技,能交出更亮眼的答卷!(記者 佘惠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