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2016年 今年科技亮點多

2016-12-30 07:37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國航天員33天太空之旅、深海科考進入萬米時代、巨型射電望遠鏡FAST聆聽宇宙之聲、眾創空間數量達到1337個……

回首2016年,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出臺,明確了“三步走”目標,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作為“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今年不僅實施了多項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有利政策,在重大科學工程、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等領域都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

政策更加接地氣,讓科技人員“名利雙收”

科技成果更好轉化了。國務院2月發佈《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國辦4月發佈《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實施方案》,完成了從法律修訂、細則制定到實施行動的三部曲,對於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激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科研人員“花錢”更靈活了。7月,《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出臺,提出下放預算調劑權限;科研項目實施期間,年度剩餘資金可以結轉下年使用;勞務費不設比例限制等。

知識更受尊重了。11月,《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出臺,明確提出:通過穩定提高基本工資、加大績效工資分配激勵力度、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獎勵等激勵措施,使科研人員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絡,構建體現增加知識價值的收入分配機制。

大科學工程集體問世,彰顯大國神威

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創造了33天太空之旅的新紀錄,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為我國空間站建造運營和航天員長期駐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1月,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9月落成啟用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能夠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成為世界上最大單口徑巨型射電望遠鏡。4月,我國首顆返回式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成功發射;8月,中國科學院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12月,我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碳衛星”成功發射……科學實驗衛星將極大助力催生重大科學發現及原創成果。

“神威·太湖之光”憑藉系統峰值性能、持續性能、性能功耗比等位列世界第一的關鍵指標,蟬聯世界超級計算機冠軍之位;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刻劃出世界最大面積的中階梯光柵,結束了我國高精度大尺寸光柵製造受制於人的局面;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模式基本確立;萬米級自主遙控潛水器“海鬥號”創造了我國無人潛水器最大下潛及作業深度紀錄10767米,標誌著我國深海科考進入萬米時代。

基礎研究屢獲進展,多領域均有突破

我國科學家通過研究寨卡病毒NS1結構,幫助人們了解寨卡病毒致病機制及其對疾病的影響。我國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控制病毒複製實現將病毒直接轉化為疫苗,提出了活病毒疫苗研發和藥物研發的新方法,顛覆了病毒疫苗設計研發的傳統理念。

我國極端條件科學實驗能力取得重大突破。上海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SULF成功實現了5.3拍瓦超強激光24飛秒脈衝輸出,為當前國際最高激光脈衝峰值功率。11月,合肥穩態強磁場裝置混合磁體實現了40萬高斯穩態磁場,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個具備此能力的國家。

此外,中科院理化所劉靜團隊繼續領跑液態金屬新材料機理的研究及應用探索。9月,團隊首次發現了液態金屬“能跑”“會跳”“載物前行”等特性,為未來發展出柔性智慧機器人提供了材料基礎。在石墨烯研究領域,中科院電工研究所馬衍偉團隊在石墨烯量化製備及高性能石墨烯基超級電容器方面取得進展,讓快速、綠色、低成本製備石墨烯成為可能。

高新精尖快速崛起,“雙創”孕育新動能

在高新領域,也産出一批重大成果。

油氣開發方面,中石油鑽井工程技術研究院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套精細控壓鑽井成套工藝裝備,創建了集鑽井、錄井、測井于一體的控壓鑽井方法,並形成行業標準,全面替代國外産品。目前,該裝備在我國新疆、川渝、華北等地以及印度尼西亞等地區推廣應用,有效解決了“溢漏共存”鑽井難題,實現了鑽井人“看著井底壓力鑽井、監測流量鑽井、舉著火炬鑽井”的多年追求目標。

9月底,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工程已全線貫通,這座大橋集隧、島、橋為一體,被公認為是世界上難度最大的最具代表性的跨海集群工程,在沉管隧道、人工島、海工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等方面集聚了大量科技創新成果,有力促進和支撐了基礎工程建設以及交通運輸行業技術的進步。

12英寸集成電路國産設備是實現我國集成電路芯片自主製造的基礎。截至11月,中芯國際北京廠使用國産設備加工的12英寸正式産品晶圓加工突破1000萬片次,標誌著國産設備在大生産中的充分驗證和市場化。

此外,超超臨界機組再創燃煤發電效率新紀錄、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與發達國家“並跑”、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繼續保持領先、機器人和3D打印助力醫療健康産業藍海、國産掘進裝備技術及應用水平邁入世界第一梯隊……

同時,在科技部備案的眾創空間數量達到1337個,“雙創”熱度不減。2016年,“雙創”平臺建設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17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把國家戰略佈局和當地産業發展實際相結合,推動“雙創”的縱深化佈局;28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通過先行先試,以點帶面,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雙創”模式和典型經驗,創新、創業與産業結合得更緊密。(記者 劉詩瑤)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