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創新創業一年間:“眾力量”激活
中國經濟“新元素”

2016-12-30 20:0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記者 王希 安蓓)作為經濟發展新引擎和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即將過去的2016年持續火熱,呈現出全面拓開、升級發展的新態勢。

從小眾走向大眾,從城市走向鄉村,從精英走向“草根”,蓬勃發展的雙創正打通中國經濟血脈,助力中國經濟在更高水平吐故納新、積蓄內力。

雙創漸入佳境 展現升級新趨勢

從站上投資新風口,到在一二線城市街頭上演“彩虹大戰”,今年下半年共享單車承載著人們解決城市交通“痛點”的期望,成為“共享經濟”和“互聯網+”時代裏創新創業的又一鮮活案例。

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説,共享單車這一創新之所以出現在中國,而非歐洲或者矽谷,與中國完整的産業鏈有關,也和最近幾年中國的創業大潮直接相關。

今年以來,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又一次作為兩會熱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重點提及,服務雙創、扶持雙創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雙創持續升溫、漸入佳境。

新增市場主體數量持續攀升。今年前11個月,全國新設企業498.3萬戶,日均新增1.49萬戶,相當於每分鐘就有10家企業誕生,企業活躍度保持在70%左右。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關鍵是一個“眾”字。隨著雙創理念深入人心,雙創主體更加多元,既有來自高校、科研單位和大企業精英組成的創新團隊,也有千千萬萬“草根”創業隊伍;既有農民創業者,也有海歸、“洋面孔”投身雙創大潮。

一度“狂奔”的創業投資向理性回歸,總體規模穩中有升。據清科集團旗下私募通預計,今年全年我國創業投資金額有望跨入千億美元時代。

普華永道的研究指出,全球互聯網行業14家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私有初創公司中有5家總部位於中國, 意味著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獨角獸企業”聚集地。

醫療、文娛、教育等新興行業受到青睞,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層出不窮,雙創日益成為一種價值導向和生活方式。今年三季度末,國家發展改革委大數據中心“雙創熱情指數”為271,同比提升21%。

“‘雙創’生態在不斷優化,創客群體在不斷擴大。我國已經進入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黃金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説。

增加制度供給 完善支撐體系

日本神戶大學教授梶谷懷注意到,中國城市深圳曾經是勞動密集型産業聚集地,如今正成為“創客”們的聖地。無論是製造企業、風險資本,還是“創客空間”,創業者們所需要的各種資源都聚集在不超過兩小時路程的範圍內。

他在為媒體撰寫的文章中指出,“創客”正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關鍵詞,而在深圳形成的創業生態系統,必將對中國追求新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創新創業需要棲息地,需要適宜的土壤、空氣和陽光,市場化、競爭、信息等都是這個棲息地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今年以來,李克強總理多次主持會議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出重要部署,要求著力推動“雙創”向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發展,發揮好培育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作用。

一系列以問題為導向的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為創新創業清障搭臺、保駕護航:

——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幅降低雙創門檻。以雙創示範基地、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為抓手,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開展先行先試,大大激發了市場的創新活力。

——拓寬雙創資金渠道。除了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建設基金併發行雙創孵化專項債券外,今年我國還出臺促進創業投資的政策措施、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運作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讓資本鏈無縫對接創新鏈和産業鏈。

——構建多方協同的新型創新創業機制。伴隨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的不斷增長,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新創業活動集聚區面世。

——完善産權保護制度,打造公平競爭環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效激發並呵護了企業家精神,持續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潛能。

世界經濟論壇中國理事會發佈的《中國創新生態系統》報告評價稱,近年來中國創新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科技成果轉化和金融支持創新取得了積極進展,相關法律、政策也進一步完善。

雙創熱潮涌動  催生經濟新氣象

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日前發佈報告稱,中國成為全球首個年發明專利申請量超過百萬的國家,而在此前發佈的“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中,中國從去年的第29位跳升4位,成為首個躋身全球25強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WIPO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盛讚中國的出色表現。他認為,數字變化折射出中國在創新領域的進步,“中國正在把創新作為經濟戰略的核心”。

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通過雙創産生更多“鋪天蓋地”的創新,與“頂天立地”的科技突破相輔相成,成為孕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源泉”。

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産業化加快,互聯網教育、移動醫療等新業態迅猛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移動支付、個性定制等新模式不斷涌現……經濟發展的“新元素”異軍突起,在創新中壯大,減緩了傳統産業下滑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成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依託。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同比增長10.8%,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4.8個百分點;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長25.1%,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14.7個百分點;服務業繼續“領跑”經濟增長。

更重要的是,雙創帶來大量就業崗位,為今年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就業目標作出了積極貢獻。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智聯招聘的一項研究顯示,從就業看,中國宏觀經濟正上演著“科技拉動經濟-經濟帶動就業-就業反哺科技”的循環。

“有人説中國人口紅利已經枯竭了,那是他不了解中國。”經濟學家厲以寧説,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一系列措施推動下,中國正悄然進行一場人力資本革命,這將為未來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中國正在以一種不同尋常的國家使命感來推動創新。”《華爾街日報》網站文章稱,中國的舉動意味著在對技術突破的全球探索中又出現了新的競爭者,這可能最終讓全球經濟再次走上一條較高增長之路。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