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京津冀産業協同漸成聲勢

2017-01-04 07:57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圖為工人在位於渤海新區的黃驊世原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操作焊接機器手工作。河北省滄州渤海新區主動承接京津産業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取得良好效果。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從開始時的“摸著石頭過河”到如今産業有序轉移和承接,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漸成聲勢。

京津冀地區正在形成空間佈局合理、産業鏈有機銜接、各類生産要素優化配置的産業發展新格局。三地産業協同發展,互相滋養,共同成長——

2016年,河北唐山冀東水泥三友有限公司旗下代表著國際最高水泥標準的美標水泥出口27萬噸。這個數字是前一年出口總量的近7倍。

就在兩年前,冀東水泥還處於資金鏈隨時可能斷裂的境地。行業産能的嚴重過剩,使水泥企業陷入惡性競爭的價格戰。2015年,京津冀地區熟料(水泥半成品)産能利用率僅為50%,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華北地區水泥業出現歷史罕見的全行業虧損。北京金隅股份旗下的水泥業務也不例外。“去産能”成為不得不直面的現實。

金隅股份和冀東水泥這兩家在京津冀水泥熟料市場佔有率分別為30%和27%的巨頭,順勢從競爭走向合作,拉開國內最大規模的水泥行業整合重組大幕。

2016年4月,金隅冀東戰略重組計劃正式實施。重組完成後,金隅股份將成為冀東水泥的控股股東,金隅冀東水泥作為金隅和冀東唯一的水泥、混凝土業務平臺,成為中國第三、世界第五大水泥企業。新冀東水泥將根據實際供需、生産成本等情況統一安排生産計劃,對低效産能進行技術和産品升級或採取停産、限産措施。

重組帶來的益處隨即顯現:當年6月冀東水泥即迎來18個月以來的首次單月盈利,年底扭虧脫困;金隅在京的水泥廠轉型為環保科技企業,水泥窯成了處理危險廢棄物的“利器”。金隅的環保及固廢處理技術將在新冀東“複製”,給水泥廠帶來環保收益。這一重組案例,也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實體經濟領域推進的範本。

同在2016年,北京關停京煤集團王平村煤礦和長溝峪煤礦,化解煤炭産能180萬噸;推動首鋼總公司化解外埠鋼鐵企業産能,化解粗鋼産能210萬噸;關停北京強聯水泥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壓縮水泥産能300萬噸。僅北京國有企業,就疏解大紅門、動物園等區域性批發市場,關閉11個市場,疏解商戶近7000戶。

産業協同取得實打實的進展。兩年前,首鋼總公司發起設立首鋼基金,搭建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天津未來科技城京津合作示範區等首都産業轉移承接平臺,推動北京市屬企業向具有專業優勢的平臺聚集。

在首鋼基金的推動下,2015年8月,唐山市人民政府、曹妃甸區人民政府與曹建投公司三方共同簽署了《曹妃甸先行啟動區和試驗區片區開發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框架協議》,明確了曹建投公司的開發經營模式、稅收優惠政策等,標誌著109平方公里的曹妃甸現代産業試驗區由頂層設計轉入具體實施階段。

截至目前,北京市屬企業在津冀計劃投資額超過2000億元,曹妃甸産業先行啟動區已簽約16個項目,首農三元工業園、北汽現代四工廠等落戶津冀項目正式竣工投産。

産業轉移了,北京未來發展什麼呢?當然是“高精尖”——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戰略新興産業策源地,承擔京津冀地區産業研發、設計、服務等功能,輻射全國。

代表北京創新創業活力的“創客”工廠,已悄悄走出市中心,在北京市郊區開花結果。在北京西大門的門頭溝區,中關村門頭溝科技園內,3萬平方米的創業創新孵化器——京西創客工場一期、二期相繼滿員,逐步形成創業圈、投資圈、生活圈“三圈融合”的服務體系。

隨著一批創新創業的企業落戶,創客工場成為京西集成電路設計、工業機器人、無人機等新興産業聚集區,實現産業結構提檔升級。遨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駐的企業之一,負責人匡雲鷗坦言,入駐門頭溝後,辦公場地一下子擴展到2200平方米,研發隊伍隨之迅速擴張。

位於北京東南的通州區,種子“矽谷”研發中心剛剛破土動工。稱這裡為種子“矽谷”,是因為北京農科城通州種業園經5年建設,已聚集了一批國際一流的種業企業及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將在2018年底投用的研發中心是種子“矽谷”的核心,國家級種子實驗室、檢測實驗室、種苗健康檢測中心、品種權認證中心等平臺都將入駐。

作為北京實體經濟主力軍,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實踐代表了北京先進製造業的發展趨勢。在這裡,奔馳、京東方、中芯國際等一批重點企業迅速壯大。數據顯示,2016年,開發區預計地區生産總值增長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長30%。

開發區通過抓産品結構調整、産業結構調整和政府服務內容調整,用良好環境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實現産業産品向價值鏈高端躍升。就産品結構調整來説,開發區支持企業通過增品種、提品質,不斷滿足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提高有效供給。

這樣的思路為企業帶來了出路:奔馳全年産銷突破了30萬輛,同比增長30%以上;京東方新産品在國際高端市場佔有率接近四成;中芯國際從2013年只能生産3個技術檔次5種産品,到現在可以做到19種産品……這些企業的新産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開發區在産業結構調整上也很“有一套”:加速退出沒有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行業企業,把有限的資金、土地等資源用到填空白、補“短板”的高精尖産業上。支持拜耳、賽諾菲擴建,將一類新藥以及市場需求旺盛的藥品投放在開發區生産。支持中芯國際擴産,不斷滿足我國集成電路市場需求,同時實現高科技産品製造出口。

此外,政府部門還圍繞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增強對人才、團隊創新創業服務能力等方面精準施策,使人才創業、企業創新的過程中,能更便宜更方便地找到所需資源。(記者 楊學聰)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