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黑龍江玉米市場化改革迎來“三變”

2017-01-09 19:1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理念更新 方式更活 市場更暢
——黑龍江玉米市場化改革迎來“三變”

新華社哈爾濱1月9日電(記者 管建濤 王建)2016年,東北玉米臨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在玉米産量第一大省黑龍江,農民、政府、企業等多元主體市場化意識增強,銷售理念和方式更靈活,財政支農作用更突出。

銷售理念之變:“坐家等收購”到“主動找出路”

2016年,黑龍江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922萬畝,但玉米産量仍在1000億斤左右,市場購銷任務重,壓力大。

“改革第一年,習慣了靠糧庫賣糧的大戶、合作社一度很犯愁。”在青岡縣糧食局副局長陳甫看來,糧庫不收玉米了,不代表政府就不管了,反倒是更應主動出擊,走出去找客戶。2016年10月,青岡縣糧食局組織9家糧食貿易企業到山東等地對接,當時簽訂意向性預購合同68萬噸。

在玉米銷售過程中,搭平臺、找市場成了關鍵詞。黑龍江省糧食局局長朱玉文介紹,通過“玉米商務洽談會”和“金秋糧食交易會”,黑龍江與全國玉米加工、飼料和貿易企業簽訂意向購銷協議500億斤以上。

除了市場化平臺銷售外,政策性糧食交易平臺也開始市場化銷售玉米。2016年12月12日,全國玉米市場化電子交易暨黑龍江省農民糧食購銷專場啟用,符合條件的企業、合作社可在此平臺上直接線上交易。統計顯示,該專場共上市糧源24.4萬噸,成交量4.8萬噸,成交金額6722萬元。

針對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賣糧壓力,黑龍江省還專門召開了合作社賣糧大會。參加賣糧大會的黑龍江省巴彥縣天德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晶説,合作社解決了組織化、規模化、機械化問題,但市場化差得太多了,再也不能“春天盲目種、秋天被動賣”。

支農方式之變:貸款難到“隨用隨拿”

玉米是大宗商品,市場收購需要大量資金。但臨儲時期玉米價格高,玉米深加工企業效益普遍不景氣,規模較小的企業更難貸款。黑龍江省設立的玉米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金融部門擔心的風險大和糧食企業抵押物不足之間的金融“斷橋”問題。

巴彥縣巴彥港糧庫主任夏蓮柏告訴記者,巴彥港糧庫向農發行黑龍江分行繳納了150萬元風險保證金,已經拿到了1000萬元貸款,還有500萬元貸款隨著購銷進程“隨用隨拿”,“如果用沒了,還可以再交保證金繼續貸款”。

黑龍江省玉米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規模暫定10億元,銀行原則上按企業實際繳存到位額度的10倍左右發放。農發行黑龍江分行糧油處副處長劉恩來介紹,這個基金在銀行和糧食企業之間搭了個橋,銀行願意,企業也高興,財政資金實現了“四兩撥千斤”。

黑龍江省糧食局統計,截至2016年12月30日,已有76戶企業獲得基金參與資格,14戶企業實際認繳基金3900萬元,4戶企業利用基金取得收購貸款3000萬元。

企業收購資金來源越來越廣泛。黑龍江省農信社和農業擔保公司利用支農再貸款,以及一些商業銀行均對玉米市場化購銷給予了貸款支持。

針對玉米深加工企業連續多年效益低、融資難問題,黑龍江還對玉米深加工企業補貼,調動企業積極性。

市場流通之變:“高價進庫”到“價跌入市”

與往年把玉米賣給當地中儲糧糧庫不同,2016年黑龍江農墾豐順種植專業合作社把玉米賣給了廣東一家飼料廠。合作社理事長趙軍説,賣給廣東的玉米先是通過鐵路運到錦州港,再通過水路運到廣州。

實行玉米市場化收購以來,南北玉米貿易重新走活,大量東北玉米銷往南方。2016年12月份以來,黑龍江省糧食日均裝車由10月份的780車提升到1961車,玉米日均裝車由496車提升到1812車。截至2016年12月31日,黑龍江省鐵路外運玉米126億斤。

截至2016年12月30日,全省企業收購玉米量超過340億斤,還有一些糧食經紀人、合作社及部分銷區企業直接入戶收購。黑龍江省糧食系統一位幹部説,前幾年玉米基本都進國儲庫,今年玉米基本全進市場,“就地儲”變成“全國銷”。

鏡泊湖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牟永森説,如今玉米市場價格已下降到基本和國際接軌的程度。原料大幅下降,企業利潤增加,加工量也隨之提高。

國內玉米價格持續下降,與進口玉米到港價逐漸趨同,競爭力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玉米價格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收入。對此,黑龍江嚴格落實玉米生産者補貼政策,按照每畝153.92元標準給予農民補貼,補貼總額148.72億元。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