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重慶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發佈

2017-01-11 09:28 來源: 重慶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重慶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發佈
到2020年重慶初步建成西部創新中心

1月10日,市政府舉行新聞發佈會,發佈了《重慶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制定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重慶進入創新型城市行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初步建成西部創新中心。

科技創新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和行動綱領

《規劃》提到,“十三五”時期,世界科技創新呈現新趨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市正處於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

面對新形勢和新使命,我市必須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統籌推進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文化創新,推動發展方式向依靠持續的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轉變,促進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精細、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

市科委副主任梁震介紹,作為“十三五”期間我市科技創新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和行動綱領,《規劃》突出了4個主要特點。

一是注重時代特徵與市情結合。充分體現了“十三五”階段新特徵,遵循五大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對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國家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強化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同時,還注重重慶市情,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目標和重點工作任務。

二是注重科技與經濟融合。既突出重點區域,優化佈局創新資源,著力補強科技創新短板;又聚焦重點領域,強化技術創新的前瞻佈局,發揮科技創新在塑造引領型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注重改革與開放並重。堅持問題導向抓改革,突出引進資源抓開放,通過改革釋放全社會創新活力,通過開放引進全球創新資源,增強創新供給質量和效率,大大提高科技創新貢獻。

四是注重繼承與創新統籌。在發展目標設定和重大任務安排上,與《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及市委市政府有關政策文件相銜接,既體現繼承性、延續性,又有一定的創新性。

提出“1+3”的定性目標和10項定量指標

據了解,《規劃》共分為發展願景、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3大板塊,共12章、21個專欄。

第一個板塊是發展願景,由發展基礎與趨勢、發展思路和目標2章構成,設有2個專欄;

第二個板塊是重點任務,共9章,設19個專欄,較為系統地回答了在科技創新中“如何激勵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如何有效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如何引進外部創新要素和人才資源”“如何促進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如何處理政府與科研單位及科技人員的關係”“如何弘揚創新精神和創新文化、營造創新氛圍”6個關鍵問題;

第三個板塊是保障措施,主要是對規劃實施與監測管理進行了明確。

梁震表示,《規劃》提出了“1+3”的定性目標和10項定量指標。

定性目標中的“1”是指總體目標,即:進入創新型城市行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初步建成西部創新中心”;

“3”是指3個分類目標,即:創新型經濟結構基本形成、區域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創新生態更加優化。

定量指標包括: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20%、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達到60人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3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達到1.2%、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8.6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00億元、公民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達到8.3%、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0%。

明確9大重點任務

如何實現既定目標?《規劃》明確了9大重點任務。

一是聚焦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著眼于國內外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總趨勢,切合我市重點産業轉型升級需求,著力規劃了先進製造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技術等我市技術創新的3大重點方向,同時兼顧了新材料、新能源、現代農業、生態環保、新型城鎮化、公共安全等6個方面的技術創新。

二是優化創新資源佈局。集成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按照五大功能區域産業定位,合理佈局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農業科技園區和特色産業科技園區,加快創新要素資源在重點園區聚集;重點佈局建設汽車風洞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基礎平臺和機器人産業技術研究院等重點産業技術創新平臺,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類型的科技研發平臺體系。

三是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重點實施企業研發投入倍增計劃、研發機構倍增工程、引才計劃等,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計劃,促進大型企業創新骨幹作用發揮;實施科技型企業培育“百千萬”工程,激發中小微企業創新活力;重點培育一批國家級和市級企業技術中心。

四是構建高效的研發組織體系。深化高等學校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高等學校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科研院所企業化運行管理、法人治理結構和人才激勵制度改革,加快建設有特色高水平科研院所;加強基礎科學與前沿技術研究前瞻佈局和加大戰略高技術攻關,積極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

五是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快眾創空間建設,打造專業化新型孵化器,完善服務創新創業的孵化體系;打造分階段、分層次、分類別的技術交易市場體系和科技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創新創業的公共服務網絡,提升全鏈條科技服務能力;落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勵政策並大力開展科技應用示範。

六是建設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在放寬國有企事業單位工資總額(量)限制等方面完善人才激勵機制;以“高精尖缺”導向大力引進海內外優秀人才;不斷優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人才在事業單位和企業間合理流動。

七是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通過健全科技創新治理機制、構建新型科技計劃體系、完善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強化科技管理基礎制度建設、完善創新導向的評價制度等,建立健全符合科研規律、激發創新活力的體制機制,加快實現政府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

八是推進全方位開放式創新。圍繞我市支柱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需要,面向全球加快引進科技創新資源,大力促進國內科技合作;實施産學研協同創新示範工程,探索建立新型協同創新研究機構,推動産學研協同創新;開展軍民融合協同創新體制改革試點,打造軍民融合創新服務平臺,推動軍民融合創新。

九是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環境。實施知識産權強市戰略,啟動産權強市推進工程,建成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國家知識産權強區、強縣、強園區;推進質量、標準和品牌戰略,統籌推進科技、標準、産業協同創新;改革産業準入制度和技術政策,完善財政科技投入保障機制,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等,不斷完善激勵創新的公共政策;強化科技金融服務支撐,構建多層次、全覆蓋、高效率的融資體系;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努力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大力弘揚創新精神和創新文化,在全社會形成支持創新、鼓勵創新、參與創新的良好氛圍。(記者 張亦築 實習生 崔曜)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