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圓珠筆頭”火了,還有更牛的環保筆尖在後頭!

2017-01-11 21:3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 姜琳)“圓珠筆頭”火了。

“太鋼集團終於造出圓珠筆頭,有望完全替代進口”的消息傳出,朋友圈立即被刷屏,為去産能下的鋼鐵行業乃至中國製造大大提升了信心。

記者近日從太鋼集團獲悉,我國不僅首次實現了筆頭鋼的批量生産,而且正在開發更為環保的國際頂尖無鉛筆頭。

在此之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圓珠筆生産國,中國在制筆核心材料之一的筆尖鋼上,卻長期高度依賴進口。這個直徑僅有2.3毫米的球座體,無論是生産設備還是原材料,長期以來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國家手中。

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中國製造”的質疑:為何作為全球製造業大國,我們無法實現一個小筆頭的自主研發和生産?

太鋼集團技術中心主任李建民告訴記者,筆頭加工製作精密,為保證圓珠筆書寫流暢、耐用,要求筆頭所用不銹鋼必須具備優異的耐蝕性、耐磨性和易切削加工性。而只有嚴格控制特殊元素含量、軋製、拔絲、熱處理等每一個環節,才能達到性能最佳。

微量特殊元素的最佳配比設計和精準添加技術是筆頭鋼的核心“奧秘”,也是國外企業的絕對“機密”。就像我們生活中使用糖精一樣,多加一點點就太甜,少加一點點就無味。

李建民説,在沒有任何參考的情況下,太鋼科技人員自主摸索、反復實驗,開發出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産權的技術和産品,實現了筆頭鋼的“零突破”。

據記者了解,國內主要的制筆企業已經開始使用太鋼生産的筆頭鋼,目前看,質量完全達到進口水平,價格明顯低於進口産品,在未來兩年有望全面替代進口。

與此同時,太鋼主持起草的筆尖鋼冶金行業標準通過了審定。

事實上,中國鋼鐵企業過去不産“筆頭鋼”,並非完全出於技術難度,背後真正的原因是覺得“造不如買,成本太高”,“經濟賬”沒有算清楚。

有鋼鐵企業曾向記者坦言,中國目前每年需要的“筆頭鋼”僅1000噸至1500噸,相當於一個5米見方的鋼坯大小。按照一噸12萬元的價格,國內市場總量還不到2億元,這點利潤微不足道,其中要投入的研發成本卻十分巨大,企業動力明顯不足。

即便是“中國筆頭”成功研製、並紅遍全網後,仍有不少人質疑,中國沒必要什麼都自己生産,為一個小筆頭付出高額研發投入“不划算”。

對此,李建民回應説,企業行為肯定都要考慮盈利。如果成材率低,用戶使用的廢品率高,生産難以保持一致性,那麼投入産出比勢必有問題。但太鋼有自己的技術訣竅和特色生産優勢,可以有效控製成本、産生利潤。

“只盯著國內筆尖鋼市場,有些目光短淺。”李建民表示,易切削不銹鋼材料應用比較廣泛,筆尖只是其中之一。印刷機上的小零件以及軸類、電子類、小馬達類産品都要用到它。除滿足國內使用外,通過加工直接出口,市場前景也是很廣闊的。

直徑0.5至1.0毫米的圓珠筆小鋼珠就是很好的範例。目前我國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生産需要,還大量出口,成功佔領了全球制筆材料的高精尖市場。

能力到位了,對相應的一類技術都能發揮示範和引導作用,成為某一塊的標桿企業。這不僅對企業自身有好處,對提升産業發展水平和中國製造業競爭力也大有裨益。

“哪一項技術和産品的創新升級不需要付出代價?如果不賺錢日本為什麼要做筆頭鋼?”太鋼集團董事長李曉波直言,既然圓珠筆頭有市場需求,就可以嘗試生産。企業應從中舉一反三,真正在提升産品品種、質量和供給能力上下工夫,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而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義所在。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