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6%何以驅動60%?——從兩個數字看創新驅動發展“首都樣板”

2017-01-16 14:5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記者 李斌 李崢巍)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走過2016年,首都北京這樣兩個數字格外引人注目——北京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超6%,而北京全年經濟增長中科技創新的貢獻率超60%。

6%何以驅動60%?新華社記者深入調查剖析後發現,兩個數字折射出了進一步明確城市戰略定位後,北京大力實施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以體制機制改革釋放創新生産力,不斷營造“肯投入、擅研發”生態,持續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一重大國家戰略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中關村“新常態”:研發投入增速高出收入增速

“小米是一家工程師文化主導的公司,‘探索黑科技’是骨子裏的追求。”剛剛跨入2017年,雷軍便透露了小米新階段的“小目標”:2017年小米科技不僅總體收入要突破1000億元,還要在包括人工智慧等“黑科技”領域取得進展。

2016年,在全球智慧終端市場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小米繼續走技術驅動的創新路線,加大研發投入,以“黑科技”引領市場,推出了包括較高屏佔比的小米MIX及超聲波指紋識別等技術,在印度等新興市場快速擴張,在智慧硬體生態領域連接5000萬台設備。

數字顯示,小米目前在全球累計專利申請總量已突破1.6萬項,授權總量已達3612項,其中涉外專利授權量1767項。

小米,是北京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縮影。數據顯示,北京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區域生産總值比重連續五年達6%,高出全國平均強度近4個百分點,也超過部分發達國家3%左右的投入強度。

在科技企業密集的北京中關村園區,2016年前11個月,企業日常研發經費支出同比增長13.2%,申請專利同比增長8.8%。

“科技研發投入增速高出總收入增速,已經是中關村示範區過去幾年來的一個常態。”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説。

新動能不斷培育:科技型企業年增超22%

在剛剛結束的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消費類電子産品展覽會上,無人駕駛電動車企業“馭勢科技”創始人吳甘沙宣佈:在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後,無人車將於年內開啟商業化試運營。

“是什麼樣的技術團隊,可以快速打通從研發到智造、再到試運營的全過程?”這家來自中關村的企業引發海外媒體高度關注。

中關村智造大街上,馭勢科技等一大批智慧製造、人工智慧創業公司,從科研起步,經過設計、打樣、製造等環節,最終形成智慧製造領域的創新矩陣。據測算,數百米長的街區,平均每米創造800萬元産值,促進大量成果轉化為經濟新動能。

不僅是智慧製造、人工智慧領域,在北京,一批前沿技術領域打通了從研發到轉化的全鏈條。僅在中關村核心區海淀區,就有22家高成長性“獨角獸”技術公司,約每20平方公里誕生一家“獨角獸”。這些連接著“實驗室”“車間”與“市場”的創新主體,正將科技創新不斷轉變為經濟動能。

“2016年,北京經濟發展新動能持續培育,全市新設科技型企業增長22.4%,中關村示範區總收入增長12%以上,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4.1%,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2017年北京市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

“創新環境”指數:得分最高且增長快

連續五年的6%研發投入強度與連續兩年的60%科技經濟貢獻率,看似不相關的數據背後,折射了北京依靠改革解科研難題、依託創新謀經濟發展的新思維。

全球知名醫學雜誌《自然·微生物學》去年12月在線發表了一篇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實驗室的研究論文,報道了嗜肺軍團菌效應蛋白LepB利用全新的磷脂酰肌醇激酶活性。

2016年,包括李文輝實驗室、王濤實驗室、邵峰實驗室、襲榮文實驗室等一批“北生所”科研軍團取得了大量前沿科研成果。

“一個實驗室何以能取得生命科學領域頂級突破?又有何能力影響全球科研?”一家海外科技期刊這樣寫道。

邵峰也曾有過這個疑惑。“科學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希望,希望得到關注和最大程度的認可,這就要看你到底做出了什麼科學發現、在領域裏産生了什麼影響。”邵峰説,這需要打破傳統科研管理的預算申報、考評標準、項目管理等束縛。

近些年來,比肩國際科研機構模式創辦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組建了一批學科帶頭人牽頭的實驗室,鼓勵放眼長遠、前沿領域的基礎研究,採用靈活評價機制、國際同行評議等方式,推動大量成果誕生。

新一輪財政科研項目及經費管理舉措進一步打破了束縛,北京將採取更為科學的財政資金支持科研方式,引入國際同行評議等機制提升科研水平。

“新舉措讓科研人員的財政預算編制與科研立項論證合二為一,把原來上百頁的預算資料,簡化為幾頁紙就能解決。”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説。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説,在最新的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研究體系中,涵蓋研發投入的“創新環境”指數得分最高且增長快,包括創新經濟産出的“創新績效”得分逐年上升,説明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進一步成為拉動首都科技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北京,正是因為改革舉措的支撐,6%的研發強度能夠轉化落地,實現了對經濟貢獻率60%的支撐。閆傲霜説,依靠賦予科研人員自主權,激發人的創新積極性,實現科技平臺的共享,打通了科研到産業的鏈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