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農民的新創造——四川農民工輸出大縣仁壽縣見聞

2017-01-21 17:0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成都1月21日電(記者 惠小勇 陳健)從洗碗工到成立自己的工作室,36歲的夏冬經過15年打拼終於在北京站穩腳跟後又回到家鄉四川省仁壽縣當起了新農民。春節前夕,記者來到四川人口第一大縣也是農民工輸出大縣仁壽縣採訪,見到了不少像夏冬這樣返鄉創業的新農民,他們正用自己的新創造匯聚起星火燎原般的發展生機。

紅豆杉下跑山雞

坐在仁壽縣返鄉人員雙創茶吧裏,夏冬悠然講起自己的經歷:初中畢業後先學裝潢設計,2000年隻身到北京打工,在一系列的角色轉換和挫折考驗中,夏冬完成了從打工仔到創業有成者的逆襲,在北京娶妻生子,買了房子、車子。

2014年春節,夏冬做出了一個讓家鄉仁壽縣彰加鎮禮周村鄉親們驚訝、父母反對的決定:流轉承包村裏500多畝土地辦生態農場。好不容易跳出農門,咋又要回來當農民?但夏冬這個新農民的一系列做法卻讓鄉親們開了眼界:栽果樹、養魚、養雞,都不用老招式,雞養在紅豆杉樹下,飼養不用飼料、防疫只吃中草藥,現場安裝攝像頭,用戶可實時觀看飼養現場。這樣的跑山雞運到北京每只售價298元,兩個多月時間賣出2000多只。

2016年11月,夏冬與北京另外3個合夥人註冊成立的一家電商公司正式營業。第一月網上銷售額超20萬元,線下銷售8萬多元,臨近春節這個月估計能賣到五六十萬元。

“鵪鶉西施”春節過法不一般

記者見到代翠英時,她正在仁壽縣西南網貿港內忙著和工人一起為網訂産品分裝打包。41歲的代翠英是仁壽縣始建鎮古耳村人,初中畢業後到深圳打工18年,從手機裝配工幹到生産廠長,陪孩子返鄉高考時萌生創業想法,以2萬元起步開網店銷售家鄉土特産品。2015年在網上銷售鵪鶉13萬隻,2016年銷出26萬隻,人稱“鵪鶉西施”。

點開網頁,記者看到代翠英銷售的“農二哥”品牌臘肉在某大型網購平臺的本月銷售額達到13.1萬元,排名全國第二。産品熱銷,春節不休息了?代翠英説再忙她也要出去看看。“春節放假,我準備到洪雅縣2000多米的高山上考察原生態竹筍。”

強盜灣變成了天鄉湖

站在仁壽縣鐘祥鎮青石村、碾米村、古匠村3村交界的一個山頭上,記者看到蓄水壩橫臥溝底,盤山路蜿蜒在20多個山頭間,山坡上遍佈碗口粗的黃桷樹、香樟樹,一種名為“不知火”的特色雜柑沉甸甸挂在柑橘枝頭。這處湖光山色、雲霧氤氳所在,3年前還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山,當地人稱強盜灣,從附近3個村子走出的4名錶兄弟回鄉投資,正將這片荒山打造為“蜀色天鄉”生態園。

領頭的是51歲的駱學文。老駱15歲初中未畢業就離家打工,當過學徒工、泥工、瓦工、水電安裝工、焊工,30歲開始承包小工程、做鋁材加工,終於打拼出了名堂。2014年表兄弟4人回家過春節時看到家鄉荒地荒山太多,就想自己搞個有吃能耍的地方。就此一發而不可收,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合夥制家庭農場,3年時間種下16.8萬棵樹,種、養、加、旅結合,年收入已過千萬元。

新創造呈星火燎原之勢

行走在仁壽鄉間,返鄉創業,新事連連。曹家鎮梨樹村480多戶1800多人,在外打工800多人。近幾日陸續返鄉後迎接他們的是農民夜校,從果樹管理、作物栽培、農産品檢測,到時事政治、文明新風、道德法制,各種培訓新鮮實用。

記者與幾位在夜校學習的梨樹村村民攀談起來。45歲的萬永忠,為了照顧老母親,決定不再外出打工了,他先期返鄉當上了社區網站工作人員和超市銷售員,為鄉親們代買代賣,一個月能賺一兩千元,加上侍弄幾畝梨樹,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少。44歲的村民胡春花興衝衝地來學習農産品電商課程,“去年就有懂網絡的村民把水果放到網上買,掙錢比我們多,等我學會了,今年就不愁賣不出好價錢了。”45歲的村民李香瓊説,農民夜校請來農業專家向大家講解果樹管理技術,“上課不要農民一分錢,我只要有時間就要來聽一聽。”

而像夏冬、代翠英、駱學文這樣的創業有成者也正在帶動更多的鄉親分享、投身新創造。他們或安排年齡較大的留鄉農民打工,或技術指導、包收包銷貧困戶養殖的産品,或吸納返鄉大學生就業,或開設建檔立卡貧困戶農副産品直銷專櫃,或為孤寡老人送上慰問金,把回報家鄉的情懷揮灑在轉型發展當中。駱學文已帶動鐘祥鎮返鄉人員創辦起10多個家庭農場,夏冬已當選社區後備幹部、縣黨代表,代翠英入選縣電商培訓講師團名單。

仁壽縣就業局局長劉剛告訴記者,仁壽縣截至2016年12月,共有勞動力轉移和輸出49.72萬人,其中省外務工人員與省內就近務工人員的比例正好由前幾年的6:4倒了個個兒,返鄉就業和創業人員分別達到6.33萬人和0.95萬人。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